第(2/3)頁 “臣等請求陛下收回成命!” “……” 眾人紛紛跳出來,沒有五十人也有三十人。 看來這件事確實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 趙寧本來不想管這件事,這事實在是那些利益既得者的立場問題。 大宋朝的房地產(chǎn)結(jié)構(gòu)算是比較簡單的。 畢竟大宋朝以前沒有銀行這個衙門,歷屆趙官家雖然也通過賣地充實國庫,但是畢竟是少數(shù)情況,不可能像21世紀那樣做成支柱產(chǎn)業(yè)。 東京城的房價高的根本原因還是供需關(guān)系不匹配。 就宣和年間,東京已經(jīng)有一百三十幾萬人了。 而大宋朝為了支持商業(yè),是不做戶籍限制的,這導致大量的農(nóng)村人口流入大城。 不僅僅的東京城有一百多萬人,北京大名府也是黃河邊上出了名的百萬人口大城。 人口極度密集,居住是剛需。 于是四京之地都成了寸土寸金,大宋朝曾經(jīng)有一個士大夫在他的《小畜集》中這樣寫道:重城之中,雙闕之下,尺地寸土,與金同價,非勛戚世家,居無隙地。 不僅僅房價高,租房的價格也高。 為此,早在真宗時代,就出臺過限購政策,官員不允許購買第二套房產(chǎn)。 然并卵。 像高俅這種當朝太尉,鄭修年這種官二代,韓誠這種官三代,私底下想要多買一些房子,太容易了。 當然,還有大大小小的勛戚。 如當朝的諸多外戚,在東京城操辦產(chǎn)業(yè),實如過江之鯽。 房價在不同的大時代背景下的底層邏輯不同,但在之前的大宋朝,既不與國庫掛鉤,更不與銀行收入掛鉤,只是單純的市場商品。 既然是單純的市場商品,想要降價,尊重單純的市場規(guī)則“供需”即可。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