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東京就相當于一線大城,人們當然想往一線大城去擠,畢竟大宋朝的商業氛圍濃厚,做買賣又自由,一夜暴富的神話在京師時時刻刻都在上演。 可是,問題是,任何一個組織都有它的承受限度。 呂頤浩說地方發展不均衡,人口會自然而然往大城遷移,當大城資源不足的時候呢? 這就矛盾了。 呂頤浩繼續說道:“京畿共十六縣,距離京師更近,獲得的機會更多,也更容易富足,它們能為京師分擔,當東京人丁嚴重超過能提供的資源的時候,人們會自己往周邊散開,陛下也說了,有一只無形的手可以做調節。” “呂相公的話倒是有道理,但是當整個京畿路都無法承受了呢?”趙寧放下手里的《靖康十年人丁匯編》,“大宋人口最稠密的幾個地方,一是京畿路,二是江南,三是成都,京畿路的人已經很多,這三個地方又如何分擔人丁壓力?” 呂頤浩繼續說道:“荊湖,兩淮,河北皆能分擔。” “能分擔多少?”趙官家又問,“現在大宋有一億三千萬人,十年后如果到了兩億人,二十年后,如果到了三億人,五億,八億,又該如何分擔?” 大臣們沉默下來。 “天下能養多少人?”趙官家又問道,“朝廷總不能不準民間生育吧?” 其實這個問題,牽涉到古代王朝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三百年興亡定律。 古代封建王朝,三百年王朝規律的幾個特點: 一、生產力地下導致全社會總資源很難做大。 二、隨著時間推移,利益集團利用手里的權力不斷爭奪資源。 三、利益集團爭奪資源的速度遠遠大于總資源的增長速度,勢必使無權者被剝奪。 四、在沒有內亂的年代,無權者被剝奪生存資源,但人口卻還在增加,直到最后底層的資源不足以滿足人的基本生存,當這一現象普遍存在后,就會出現農民起義。 所以,人口增加可以滿足生產要求,但是當人口超負荷而生產量無法跟上,就是社會問題了。 這里面就不僅僅是人丁增加的問題了,還有制度慣性產生的資源不均衡問題。 沉默片刻,趙鼎出列,他說道:“除了目前大宋內部能自我平衡以外,朝廷若是在南海、陰山,甚至西域取得開疆拓土的功績,人丁是可以往這些地方遷移的。還包括西南。” 梅執禮出列說道:“大相公,事實已經證明,往這些地方遷移人丁,朝廷所費甚巨,國庫承受不起長此以往。” “不需要國庫出錢。”趙鼎說道,“目前遷移的人丁,都是短時間內快速組織過去,需要用錢來保證效率,但剛才陛下與呂相公商議的事情,是未來數十年的事,不需要短時間內把人安排過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