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李文知道歷史,自己家這塊區(qū)域最快也得七十年代末才通上電。 就這很多人家里窮有電也舍不得用,直到新世紀(jì)初很多節(jié)儉的人還用的煤油燈。 李文前世也在村里小賣部打過煤油。晚上點著煤油燈第二天鼻孔里都是黑的。 “媽您放心,兒子一定會讓您用上洗衣機的。如果村里通不了電,過幾年我?guī)タh城里住。” “到時候洗衣機,縫紉機甚至電視機我都給您買了。”李文拍了拍胸脯說道。 “你小子一天凈說些混話,媽不住在家里住哪?城里可不是咱鄉(xiāng)下人住的,那得有城市戶口,不然吃飯都是問題。”王春梅搖了搖頭說道。 “媽,您還不信我?您瞧好吧,最多一兩年,您兒子帶您去城里生活。”李文語氣肯定的說道。 “就是能住在城里媽也不去。媽在這鄉(xiāng)下住了半輩子了,鄰里鄉(xiāng)親,一草一木都熟悉,媽的根就在這里。” “你讓媽住那筒子樓,大雜院?媽住不慣,而且都不熟悉。在城里住上一半年還不得憋死。”王春梅笑著搖了搖頭。 李文感覺和母親溝通不到一塊,無奈的搖了搖頭。其實他也能理解,像后世那種單元樓,鄰里之間住了好幾年了都不認(rèn)識。 哪像村里這么有人情味的。你家做了好吃的給我家端一點,一家有事大家都來幫忙。 幾代人甚至是幾十代人都是鄰里關(guān)系,那比很多親戚都親啊。 “媽今天是元宵節(jié),家里有做元宵嗎?”李文看著不理會他,專心洗衣服的王春梅問道。 “農(nóng)村人吃啥元宵,這年月中午晚上吃點好的意思意思就行了。”母親王春梅連頭都沒抬的說道。 “那怎么行,元宵節(jié)怎么能不吃元宵呢!” “元宵元宵,吃元宵象征著合家團聚。您不用管了,我去鎮(zhèn)上轉(zhuǎn)轉(zhuǎn)順便買一點回來。”李文從房間里推出自行車說道。 “哎!你這孩子,有了錢了一天大手大腳的,不知道把錢攢著,在這樣給你全部收沒了。”王春梅站起身說道。 “媽,我的錢大部分都上交給您了,我手里就只剩下十幾塊錢零花錢了。”李文看著老母親這樣,急忙說道。 “死孩子,十幾塊錢還是零花錢!很多家庭一年到頭都攢不下十幾塊,你個敗家子就使勁花吧。”王春梅笑罵道。 “那是他們沒本事,媽我不說了,走啦!”說著李文推著自行車一溜煙跑了。 其實王春梅不是嫌棄李文花錢。去年幾個月李文陸續(xù)交給了她二百多塊,這比他兩口子十幾年攢的錢都多好幾倍。 過年時李文還要給她們錢,王春梅和李德佑堅決不在要了,讓李文自己把錢存起來。 李文幫助大哥李武和其他幾個哥哥弄了工作,而沒有考慮自己。李德佑倆口子都感覺很愧疚,對不住李文。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