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是的,你沒看錯,是一點五兩,不是十五兩,更不是一百五十兩,哈哈哈,…… 而且,由于從坎部到京城的路途太過遙遠,他們還都是將“貢品”,交給清廷在西域省的辦事機構,請他們代為轉呈的。 常言說的好,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貢品價值雖然不高,但這也代表坎部心向娘家的一份心意不是! 因此,清廷在欣然接受之余,也按照朝貢的理解,每年賞他們兩匹錦緞。 你也沒看錯,清廷也不當冤大頭,就給他們“回禮”兩匹錦緞,意思意思也就得了。 上面灰色的那條走廊,就是唐老板實控的瓦罕走廊 這樣和諧的場面,一直持續了很久很久,在之后的歷史中,哪怕是坎部的頭領變動,都會向清廷駐西域省的機構進行報備。 哪怕到了近代,兩次鴉片戰爭已經把清廷打出原形了,坎部仍然和清廷保持著緊密的聯系。 但這樣和諧的場面,一直到了1891年就結束了,因為大嚶帝國終于對坎部下手了。 此時的坎部,全部人口加起來,也不過才區區萬余,而且還分居各地,自然不會是大嚶帝國那些龍蝦兵的對手。 坎部無力抵抗,只能逃亡西域省,向爸爸求救。 這會兒的清廷,自己都是日暮西山、風雨飄搖的境地了,哪還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干兒子啊。 但面對藩屬國的求助,做為宗主國的清廷也不得不出面,去跟大嚶帝國進行交涉。 可自古以來,失敗者所說的話,往往都是不被人重視的,談判的結果可想而知,…… 不過,在談判代表薛福成的極力爭取下,最終大嚶帝國還是退了一步。 談判的結果是,大嚶帝國認可清廷與坎部的藩屬關系,坎部以后也可以繼續向清廷進貢,依舊可以歸伊犁將軍管轄,但大嚶帝國也要派官員進入坎部,對他們進行“監督”。 如此一來,坎部名義上還是清廷的藩屬國,但實際的控制權,卻是被大嚶帝國給掌控了。 當然,大嚶帝國所謂的控制,也只是象征性的,就那萬兒八千的人口,估計他們也沒看在眼里,所以坎部一切照舊,坎部跟花家的關系,也是一切照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