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怎么連神秘嘉賓的名字都沒寫? 同時會場燈光一暗,在急促的音樂烘托下,舞臺上巨大的屏幕緩緩拉開,一位身穿長褂,須發皆白,面容慈祥的老者出現在熒幕上。 老者身形干瘦,但是卻不顯佝僂,反而透著一股難言的氣質,他從幕后走到臺前,短短幾步路,竟然讓人有一種龍行虎步的感覺。 老者在舞臺中央站定,沖著四周拱手作揖,笑道“老朽梁非凡,敬請諸君福安。” 面對這個渾身散發著和藹溫潤的老先生,所有人都莫名的心生好感。 同時也滿腹疑惑,這位梁非凡是什么人? 怎么能被節目組當做重量級神秘嘉賓邀請來? “梁大師!”只聽羅思堯一聲驚呼,撩起褂子就沖上了臺,對著長褂老者一揖到底。 看著羅思堯都快跪伏在地上的大禮,所有人都驚了。 能讓這樣一位以硬骨頭著稱的教授行此大禮,這位老先生到底是何方神圣? 上行下效,是一個慣性。 發現一個比你資歷高,能力強的人站著的時候,你就不敢坐著。 于是全場人莫名的都站了起來了,恭恭敬敬的看著舞臺中央被稱為‘梁大師’的老者。 王世風也不例外,即便出于尊老愛幼,他也得站起來微微欠身,順手還把蹲在地上的甄軼拽了起來。 少在這兒裝蘑菇! 只有真正在某些領域造詣深且享有盛譽的學者,才有資格被稱之為‘大師’。 但是近代夏國,已經很多年沒有出現過真正的大師了。 當然,方偉民這種通過學術包裝,媒體造勢出來的水貨大師不算。 真正胸懷錦繡,博覽群書的夏國大師,每一個都可以被稱之為國寶不為過。 因為他們每一個人,都象征著華夏文明某個領域的傳承者。 其中在文學領域,從晚清開始,有一個小的學術家族對夏國有著重要意義,這家姓梁。 從清末到近代,三代人,出了一家子的大師,涵蓋教育,文學,建筑,文物,歷史等多個領域,而且整個家族幾乎都可以被稱之為,滿門忠烈。 今年已經年近耄耋的梁非凡,是梁家第二代掌門人,也是梁家僅剩的民國遺老,真正經歷了兩個朝代的見證者。 梁非凡的父親和幾個哥哥還有嫂子,都是被錄入教科書中的人物。 可想而知,整個家族的地位和影響力有多大。 如果要從夏國文史界找一個真正的大師,那一定有梁非凡的名字。 他主修的是哲學,有‘夏國最后一位大儒’之稱,而且在繪畫,詩歌,印章以及建筑方面都有建樹。 這是真正的文壇泰斗,尤其是在文史學這個圈子里,稱之為口含天憲絕不為過。 他就是鄭秋請來的重量級嘉賓。 因為當初王世風靠著刁鉆古怪的巧思和邪門歪道的手段,將算是小有文化的方偉民逼得吐血。 靠的就是用他所擅長的‘現代漢文化’。 而夏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傳承大國,其實在骨子里,是排斥這類標新立異的新現代文化的,因為夏國文化是有強烈‘崇古’情節的。 新文化是王世風當時取巧的妙招,同樣也是致命的漏洞。 因為不管如何,《詩歌大會》這個節目的宗旨,是弘揚傳統文化為基礎,王世風用所謂的新文化來抖機靈,本身就是一種‘褻瀆’。 只不過當時的觀眾都被王世風展現的新鮮東西所迷惑,再加上方偉民外強中干笑料百出,最后導致了王世風一戰成名。 但凡換一個真正有學識的老學究,揪住‘崇古’這個核心去批判王世風,那絕對就是另外一個結局了。 如果更夸張的扣帽子,王世風當時的那種行為,可以被詬病為貶低傳統文化,數典忘祖,打擊本土文化自尊心等行為。 鄭秋就是發現了這個致命弱點,才會逼著王世風再次站在《詩歌大會》的舞臺上,像是待宰羔羊一般,等待身敗名裂。 因為他知道,只要梁非凡坐在那里,他就是絕對的泰斗權威,不管王世風如何妖孽,也不可能逃脫他的五指山。 等王世風文化人這個人設被剝離后,隨便上綱上線,再附以輿論烘托,扣上‘國賊漢奸’的帽子,那王世風絕對沒有任何翻盤的可能性了。 自從王世風決定接受挑戰。 身敗名裂這個劇本,鄭秋已經幫他安排好了。 只要王世風敗了,那鄭幼韻和蔣蕓,也就敗了。 鄭秋坐在一個隱秘的角落,看著臺上的王世風,眼中閃過一絲戲謔的嘲弄。 最后的贏家,必然是他。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