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哈薩克,拜科努爾航天基地。 中央發射區。 在馬卡洛夫的帶領下逛了一會兒,熟悉了一下整體地形后。 楚子航站在四號發射臺下,問道:“將軍,如果我要連續三天發射衛星運載火箭,你們大概需要多少組合燃油?” “連續三天發射?你這是要發射幾顆衛星進入太空?”馬卡洛夫一愣,詫異的問道。 “發射一枚運載火箭,搭載六十顆衛星,一天的話最起碼發射六枚,送360顆衛星進入近軌道。” “一天六枚?一次60?三天那就是1080顆衛星,能放那么多衛星?” “達瓦里希,你真幽默。” 馬卡洛夫搖了搖頭,明顯覺得楚子航有點異想天開。 甚至覺得是在開玩笑。 在四年前,他們蘇聯用1枚火箭1次成功發射8顆衛星進入太空。 并且現如今,所有衛星均沿軌道正常運行。 一枚火箭搭載六十顆? 蘇卡不里,簡直就是胡說八道。 一箭多星,這的確能夠有效降低人造衛星的發射成本,但在技術層面上卻是一種考驗。 因為并不僅僅是增加一枚火箭的衛星攜帶數量這么簡單,最關鍵的是要將這些衛星全部送入預定軌道。 可是這些衛星的預定運行軌道各不相同,而且對于速度的要求也可能存在著差異。 這些人造衛星的需求都要由同一枚火箭來完成,自然是難度很大。 就像人類的一只手一樣,你可以全部控制手指頭完成不一樣的動作嗎? 再有,一枚火箭攜帶多顆衛星,這也會給火箭的穩定性帶來影響。 當一枚火箭搭載多顆衛星之后,火箭的結構角度和重心分布都會發生變化。 而這些都需要進行縝密的計算,稍有偏差都可能導致整個任務失敗。 要成功使用一枚火箭將多顆衛星送入軌道,就必須要提高火箭的運載能力、掌握可靠的星箭分離技術。 對于火箭的飛行路線,以及星箭分離的時機都要進行縝密的計算。 總之,這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 正是因為相比傳統的衛星發射方式,一箭多星具有相當的難度。 能夠掌握一箭多星的發射技術,也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航天水平產生了突破性的進步。 目前世界上也只有四個國家,其中就是他們蘇聯、山姆,還有華國,阿三國。 其中領先的是山姆國,他們一箭多星的最高紀錄是一箭29星。 其次就是他們蘇聯,在四年前一次發射了8顆衛星進入太空。 然后是華國,在八十年代初期首次發射一箭三顆進入太空。 最后才是阿三國,一次兩顆衛星。 一箭六十星? 蘇卡不列,簡直就是扯犢子! 馬卡洛夫要不是看在楚子航送出的伏特加、朗姆酒的面子上,否則早就指著楚子航鼻子臭罵一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