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考題-《我祖父是朱元璋朱允熥趙寧兒》
第(2/3)頁
朱允熥心中再次暗道,“能拿到自己面前的考題,定是經(jīng)過禮部和翰林院一眾學士認可的。”
隨即,他抬頭看看眼前眾位學士,“這題誰出的?”
“是臣!”禮部尚書鄭沂開口道。
“這題出得好!”朱允熥開口贊許。
此題的藩鎮(zhèn)問題是次,后面那句秦魏外輕內(nèi)重各有得論才是主要的。權力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是不是一定對天下有利呢?
大明雖不是趙宋那樣君王與士大夫共天下,但在這時,有識之士們已經(jīng)察隱隱有了內(nèi)閣制的苗頭。
“第二題呢?”朱允熥又道。
“第二題是,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劉三吾繼續(xù)說道。
“這題也有意思!”朱允熥暗中沉思。
題目中的申商,指的是戰(zhàn)國時韓國申不害和秦國的商鞅。這兩位在歷史上不單是赫赫有名的改革變法者,還是法家最終忠實的信徒,不折不扣的執(zhí)行者!
法家講的是刑法治國,執(zhí)行者甚至需要心狠手辣,不擇手段。
而這道題的含義是,諸葛亮沒有他們二位心狠卻想立刑名來治國,所以蜀國最終滅亡。
王安石改革制定了十分嚴厲的規(guī)定,但是為了不背負惡名,不承認自己用的是法家學術,不用其名但用其實。
這道題,論的是到底以德治國,還是以法治國。
隨即,朱允熥又道,“這是誰出的?”
“臣!”翰林院學士方孝孺輕聲道,“是臣所作!”說著,頓了頓,“臣雖出身儒生,但也知治國之道,不可一味之乎者也,仁義道德。更不可只聽一家之言,如何用之以德,如何用之以法,當廣開言路!”
“好!”朱允熥笑著點頭贊許。
儒家的忠實信徒,卻能拋卻己見,從治理國家的角度出發(fā),選用適合的方法和制度,難能可貴。
“第三題!”劉三吾又道,“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說著,頓了頓,“這題是臣所出!”
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這可不是讓考生歌功頌德的考卷,而是讓考生以臣子的角度出發(fā),直言納諫帝王該如何治理天下,該有什么樣的心思。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康市|
宁夏|
西宁市|
平武县|
盐城市|
高密市|
上高县|
鱼台县|
同德县|
永吉县|
民乐县|
米易县|
宜昌市|
武城县|
北京市|
汝南县|
永年县|
三亚市|
湖州市|
石河子市|
宁乡县|
临汾市|
砚山县|
温州市|
天柱县|
武冈市|
霸州市|
明光市|
团风县|
蒙山县|
莎车县|
法库县|
玉林市|
增城市|
高清|
沂南县|
香港|
泾川县|
城固县|
县级市|
榆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