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陸浩認為不能因為擔心影響孩子學習,就選擇不告訴。 今天能夠因為擔心影響孩子的學習,瞞著孩子爺爺奶奶去世的消息,等到幾個月或者是一兩年之后再告訴孩子爺爺奶奶去世了,那么過些年,自己去世了,孩子會不會因為到了出差的關鍵時候,或者其他某個重要的節(jié)點,又或者因為行程的不便,干脆就不去見要離世的父親或母親最后一面。 反正人總歸是要走的,而且自己去了也解決不了問題,這樣的觀念,也是之前長輩開導時說的。 很多時候,看似不經意的一個舉動,會在孩子的心里種下一顆種子,會改變孩子的觀念,原本孩子心中非常重要的東西,被擊碎之后再想要縫補起來,就很難很難了。 就好比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不少小孩子都有存零花錢的習慣,但是等錢存到一定的數目,父母總會以各種理由將這些好不容易攢起來的零花錢拿走。 雖然理由都說的好聽,一個是擔心孩子將錢亂花了,再要么就是擔心孩子將錢丟了,又或者是家里困難,所以要將孩子的錢借走用一用,以后再還給孩子。 但這些其實都是借口,這種行為會給孩子一種最直接的認知:自己辛辛苦苦存的零花錢,最后卻沒有支配的權力,都會被沒收走。 從而讓孩子產生一種觀念:既然這樣,那一開始的時候還存錢做什么呢?干脆就不存了。 行為習慣變了,信任也變了。 很多父母抱怨自己娃什么事情都瞞著自己,不交心,可當孩子試圖跟他們交心的時候,得到的卻總是命令式的教育,甚至都不愿意聽孩子將想法說出來。 父母雖然給了孩子生命,可不代表父母就天然的對。 這些現象,有些人注意到了,沒有思考,有人注意到了會思考,而且會避免往后出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但是有一些人思考過后卻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父母對孩子有絕對的支配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