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冀鋆記得小時候父母也是沒有給老師送禮,小學老師對自己非常的不好,經常敲打。 冀鋆覺得最為憋屈的是有一年評“三好學生”。以前每年評選“三好學生”班級排榜的前六名,那年她明明是排了第四銘,但是老師卻偏偏把她從中間給摳了出去。獲得“三好學生”的是第一,二,三和五,六,七名。 那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這種傷害和打擊,對于一個孩子而言極為沉重。 冀鋆自然恨難過,回家問自己的父母這是為什么? 冀鋆記得自己爸爸媽媽想了想后,告訴她很可能是因為沒有給老師送禮。 然后,爸爸媽媽問,你如果想,那么爸爸媽媽也去為你給老師送禮。 但是當時冀鋆家里條件不好,爸爸媽媽雖然是雙職工,但是要負責奉養兩邊的老人。家中一半多的收入都給了爺爺奶奶還有姥姥姥爺買藥看病。 所以,冀鋆心情雖然沉重卻堅決地跟爸爸媽媽說, “我偏不給,有錢也不給!我就要好好學習,氣死他們!” 于是冀鋆從此便狠下一條心,拼命的學習! 后來,她一度是班級的第一名。 到了中學,依然面臨這樣的問題,然而冀鋆覺得那個時候她找到了方向,她的成績一直在班級上數一數二的名次。 冀鋆記得自己立下“不給老師送禮”的志向之后,就非常努力,而且非常有動力。 最后,也確實取得一定的成功。當她考上重點高中乃至大學,研究生的時候,那些被老師寵愛的孩子大都是在社會上閑散游逛。 冀鋆覺得她深深地出了這口氣。 不過,隨著步入社會之后,冀鋆開始覺得父母和自己的這種處理方式也并不是特別完美。 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當時的認知里,至少父母告訴她,第一,我們沒有送禮。第二,你要好好學習。你才能夠有資格去鄙視他們,讓他們對你追趕不上,望塵莫及。 然而,父母并沒有給她講透,或者父母當時也不知道。 冀鋆這樣一路走來的一個不怎么好的后果就是這一切給她造成了一個錯覺,她以為“學而優則一定能仕”,她以為“一學(好)可以遮百丑”。 冀鋆不知道在社會上,她所學的這些知識,只是讓她用來工作,比如,會電腦,會外語,會做科研,會寫論文,甚至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等等,都是“工作”的技能。 并不能保證她可以在社會上“生存”,以及“生存”得好。 冀鋆在接觸社會之后又遇到了許許多多雷人的事情。 她看到師兄師姐遇到的那些不公,那些屈辱,并不能憑著學習優秀就可以順利解決。 此刻,冀鋆才開始學著反思,學著總結前人和自己的經驗教訓,學著從頭一點點地摸索在社會叢林中的生存技能。 冀鋆冷冷地看著美琳,心中沒有一絲波動。 美琳也算是自食其果,也算是在這個時代,一個深閨女子識了幾個字,讀了幾個話本子,就學著人家玩弄陰謀的例子。 深究起來,與自己前世面對的,和自己遇到的一些人和事也有相近的地方。 美琳挨了芍藥這兩巴掌,估計之后的一個月她都不敢坐著。 陳拙鑫看到美琳狼狽的模樣,眼睛里早沒了之前的傲慢,全是討饒和討好,頓時感到索然無味。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