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畢竟眼下的三塊錢在京城還真算不了什么,即便是最差的黑旅店一晚上也得一塊錢,這還不算吃喝什么的。 在這種情況下,不知道哪位領導想到了“好主意”——賣畫。 于是乎,這些屁股決定腦袋的大領導們一拍腦袋,便決定把近代大家們的畫作挑出一些來,賣掉補貼經費。 他們也是人才,也知道這些作家分三六九等,其中李可染的畫就賣8塊錢一張,吳作人的畫被他們賣到5塊錢一張,至于有著“劉體隸書”美譽的劉炳森的畫就慘了點,質量好的賣8毛一張,次一些的就賣6毛一張。 要知道這些人有一個算一個,十幾二十年后那都是大名鼎鼎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都是有資格上拍賣會的,現在就被標以白菜價在那里售賣。 最最尷尬的是,那個外賓服務部賣了整整兩年,結果這些畫也沒賣出去多少。 想想也是,這年頭大家都為生計而奔波,誰有那個閑錢買“中看不中用”的畫呀,又不是古董。 畢竟誰也不知道這些畫買回家之后,會不會升值,就算是升值又能升多少? 就這樣,1981年,國博的這個“外賓服務部”終于經營不下去了,屯著的9000幅畫也沒賣出去幾張,留著也沒用只能處理掉。 問題是,這些都是齊白石、張大千、關良、李可染等大家的畫作,不可能當做廢品賣了的,9000幅畫最起碼要賣幾十萬,可誰能一口氣拿出來那么多的錢呢? 最終,國博找到了喜歡收集大家名畫的許先生,提出只要20萬,9000幅畫就能帶回家了。 于是乎,國華歷史上最讓人瞠目結舌的一筆交易完成了,20萬元,9000幅名家字畫。 好家伙,平均一幅22.22222元,這個數字似乎也在說明一些問題。 李毅不想去探究這件事情背后的無奈或者是其他商業邏輯,他單純的是看上這批畫了,他要截胡。 ......... 國家博物館位于皇城東南側,與李毅家倒是不遠。 輕車熟路的,李毅就來到了這地方。 停好車,李毅便帶著姜雪來到了博物館里面。 眼前的博物館和李毅記憶中的博物館還不太一樣,甚至于連名字都不一樣。 前世李毅來參觀的時候,這里的名字是“國家博物館”,而現在卻是“革命歷史博物館”。 不過李毅并沒有在意這些,他進門兒后也沒有帶著姜雪去餐館里面的各種展品,而是直接開門見山的對著里面的工作人員說他想買畫! 這年頭單位搞副業可不用偷偷摸摸的,聽到李毅說要買畫,工作人員當即告訴他,沿著走廊一直往里走,順著指示找到外賓服務部就行了。 按照工作人員的指示,李毅很快就找到了那個所謂的外賓服務部。 不得不說,相比于為自家人服務的地方,這邊從里到外都體現著一股子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感覺。 不過這些裝飾在李毅眼里,壓根兒和高端沾不上邊兒,就一個字——土! 推門進來,迎面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同志立即迎了上來,熱情的說道:“請問您是南棒人還是小日子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