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燕京電視機廠建廠不過5年的時間,當時投資規模超過了800萬,擁有工人兩千人左右,放眼國內也算規模不小的國營大廠了。 前幾年的燕京電視機廠也曾輝煌過,巔峰時期,這個廠生產的燕京牌電視機曾暢銷京津冀地區以及山河四省,甚至于在整個東北地區都有不小的市場份額,也曾創下一年繳納利稅3000萬的壯舉。 但是很可惜好景不長,好日子沒過幾年,國內各省市都陸陸續續開始搞電視機產業了,而且一個比一個卷。 在京城本地,燕京電視機廠要同時面臨京城電視機廠牡丹牌電視機、津城無線電廠產的bei京牌電視機、天津電視機二廠產的長城牌電視機的圍剿。 本地不好混也就罷了,外地同樣群雄割據,卷的要死。 外地最大的市場份額是被滬城電視機廠的金星和飛躍兩個品牌吃掉了,剩下的則是被秦省的黃河電視機、塞北省產的天鵝牌電視機以及冀北省的環宇、金陵的熊貓等多個電視機品牌瓜分干凈了。 于是乎,燕京電視機廠的市場份額一再被蠶食,逐年萎縮,效益也是一降再降。 更為重要的是,眼下國內的其它廠的領導們看的都比較遠,都在想方設法搞彩色電視機。 反觀燕京電視機廠,由于領導層固執而短視,在這么關鍵的時候卻固步自封,守著幾年前的老產品勉強度日,被淘汰不過是遲早的事兒。 經過李毅的分析,燕山電視機廠唯一的出路就是對產品進行換代升級,強化自身的同時和其它品牌搶市場。 但電視機廠和棉紡廠、糖果廠還不大一樣,不是說光靠他出點新鮮的點子就能完成產品的升級換代的。 像這樣的廠子,產品升級需要的是更新設備,更需要研發新產品。 那需要的資金可不是十萬八萬,而是幾千萬,甚至于幾個億。 就比如說,滬城電視機廠去年從小日子過得不錯的腳盆雞那邊引進了一條彩色電視機的生產線,當時足足花費了9000萬...美刀。 燕京電視機廠顯然是沒有這個實力,他們現在不用說九千萬美刀了,就算是90萬也拿不出來。 一邊是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產品升級,一邊則是連職工的工資都快發不出來的現狀,無奈之下李毅只能另辟蹊徑了。 而李毅的計劃就是利用他在營銷方面的超強能力,先給燕京電視機廠搞一波小錢錢,然后再給整個廠子的產品進行換代升級。 因此,李毅在充分了解了燕京電視機廠的情況之后,決定給燕京電視機廠來一場跨時代的營銷。 但李毅同時也清楚,燕京電視機廠本身的品牌力擺在那里,就算是自己營銷做得再好,也只能是一波的流量,并不能持久。 所以,李毅唯一能做的就是抓好這次流量,狠賺一筆,為廠子接下來的全面改革奠定基礎。 正因為如此,李毅才會要求全廠的職工干部,抓緊時間搞生產,其它的什么都沒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