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再例如唐朝征討高句麗。 最典型的,還不是東方國家,而是西方國家。 西方國家在農業時代,都是村級打架,為何一到工業時代,就能動員十幾萬、幾十萬的軍隊? 例如拿破侖戰爭,各國投入正規軍總和都要超過一百萬了,到了一戰二戰,就更可怕,動不動幾百萬軍隊送上前線。 為什么到了那個時候,動員體系如此強悍? 有人說是道路設施變強,更好運輸了。 歐洲小國,能有多大的道路障礙? 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民族意識的覺醒! 歐洲國家動員力量增強,是在三十年戰爭之后,恰恰三十年戰爭就是歐洲國家概念形成的時候,民族意識覺醒的時期。 一旦一個華夏普通民眾認識到,自己是中華的一份子,是這個大地的主人,那么他對這個地方的歸屬感,將會暴增! 這個時候,這個國家的凝聚力將會迅速增強。 德意志的歷史就是一個典型。 問題回到趙寧這里,如何進一步增強大宋百姓對大宋的歸屬感? 用儒家經典? 老百姓可能都不讀儒家經典。 儒家經典只能增強讀書人對中原道統的認同感,卻無法有效凝聚老百姓。 所以,需要民族這個概念。 需要讓大宋百姓知道,自己是這片土地的主人,而不是地主老爺手里的佃戶! 如何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 掌握生產資料! 這個時代的生產資料是什么? 田! 所以,其實趙寧的土地改革,不僅僅是在緩和社會矛盾,而是在推動為民族覺醒打基礎。 只有大家都有了田,認為自己是這里的主人了,下一步,再從意識形態上宣傳華夏民族這個概念。 大家才會認同。 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等大家都認同了,凝聚力變得非常強了,即便是在生產力有限的時代,要打金國,也是可以滅的。 這是一盤大棋。 這是要向大宋地主老爺們發起挑戰! 這是一場戰爭,且比跟金軍打仗的難度可能還要高,卻不得不去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