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劉氏自告奮勇在前面帶路,帶著楊若晴先后找到了采藥隊的那些嬸子嫂子們。 大家伙兒看到楊若晴的到來本身就很高興,尤其是聽到楊若晴的到來還是給她們帶來了活計,很多能騰出手來的婦人立馬就讓楊若晴把自己的名兒給寫上了。 這次災后村里重建工作的勞動力,包括左錦陵和駱風棠侍衛在內,以及運輸隊,還有村里招募的村民在內,統共有八十個人! 八十個中青爺們一天兩頓飯,也是一個不小的工作量。 楊若晴打算到時候直接燒大鍋菜,八口大鍋一起開工。 四口用來燒大鍋菜,四口用來燒飯。 八口大鍋,打底需要16個婦人,兩個婦人伺候一口大鍋。 找到了劉氏,還差17個人,這17個婦人,楊若晴在采藥隊走了一圈,原本以為能夠一口氣招滿,結果發現自己想岔了,一圈下來竟然只找到了七八個,還差了十來個! 為啥呢? 難道是采藥隊的這些婦人們有錢不想賺?又或者故意不給楊若晴這個東家的面子? 當然不是。 她們當時聽到楊若晴過來招燒鍋的,第一反應就知道楊若晴是想要優先照顧她們,而她們也想來。 可是能騰出手來的婦人卻不多,有一些騰不出手來的婦人,原因也很統一。 那就是她們家里的男人先前已經跟著駱風棠那邊加入了災后家園重建小分隊里去了,家里公婆不在,又或者公婆身體不好,家里孩子多,孩子小,她們當媳婦的不能撇下老的小的,自己也跑去掙燒鍋的錢,她們得留下來照顧老人和孩子。 廖梅英就是其中之一。 張有福已經跟著駱風棠去村里排水去了,廖梅英一個人要照顧婆婆,還有珍兒和貴兒,所以她只能很遺憾不能參與這次的燒鍋差事。 而采藥隊有的婦人,家里公婆身體還行,可以幫忙帶孩子,又有小叔子小姑子這些大一些的,能幫襯著照看侄子侄女。 所以她們可以直接讓楊若晴寫上自己的名字,男人在災后重建小組,女人在燒鍋組,兩口子加在一塊兒,一天省掉四頓口糧不算,還能掙雙倍的工錢。 這多多少少,也算是對麥子地,油菜地水災的補貼吧! 還缺了十來個名額,也不打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