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寒酸,太寒酸了。 沒有搖臂,沒有軌道車,甚至連三腳架都沒有,唯一一臺攝影機居然還是十六毫米的。 剛剛拍完《上海紀事》,見識過上影廠大陣勢的李唐第一天來到劇組,心情真的是五味成雜。 他趴在蘇州河邊上的防汛墻上,看著這條上海曾經的母親河,墨綠發黑,水面上漂著各種腐爛奇怪的垃圾,河面上運輸船只還在川流不息。 為什么說是曾經的母親河呢? 一直以來這條穿過整個市區的蘇州河都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但自從發黑發臭之后,上海的母親河很自然的就變成了外面的黃浦江。 朝東面望去,遠處外白渡橋下,蘇州河和黃浦江的交匯處,黑色和黃色的水涇渭分明。 治理蘇州河的口號喊了多少年了,如今看來收效甚微,不過沿岸一些污染企業近年來已經開始陸續關停搬遷。 比如今天的拍攝場地,旁邊就是一片拆遷工地,岸邊的房子拆的差不多了,就留下一棟孤零零的鋼結構大樓的骨架。 他直到昨天才從樓燁那里拿到兩頁劇本,這才知道自己所要飾演的角色叫馬達,是一個中學就輟學的青年,每天跟幾個小伙伴在蘇州河邊瞎混,無所事事。 廣東人管這些人叫爛仔,北方人管他們叫混混,而上海人稱呼叫他們小癟三。 有一天,其中一個小癟三騎來一輛偷來的摩托車,馬達一眼就喜歡上了,他騎著摩托車迎風奔馳,這一刻他終于露出了久違的張揚奔放的笑容。 劇組的人口很簡單,全部加起來也就二十來人。樓燁不知道躲到哪里去,周訊沒來,美工在一面拆了一半的墻上涂鴉,道具在鼓搗一輛三輪車,那個叫王鈺的攝影師正扛著那臺十六毫米的攝影機掃著河面,估計是在拍一些素材。 不遠處圍著七八個頭發亂糟糟的年輕群演,他們所要扮演都是馬達的小伙伴,這時作為制片人奈安正在親自給他們講戲。 李唐看著這一幕幕感覺很神奇,雖然只是個草臺班子,但每個人卻都知道自己該干什么,都在有條不紊地工作。 “突突突……” 一陣馬達聲,就見一輛摩托車從遠處開過來,停在李唐的面前。 “嚯,哈雷,七十年代流行車型!姚導,哪里弄來的?” 這輛摩托車很舊,但霸氣而復古的外形,很酷! 姚安廉聽李唐叫他“姚導”,樂得牙花子都出來了,笑道:“這是我一個朋友的,十幾年前伊的親眷從美國帶過來,那個時候絕對扎臺型咯!” 姚安廉是上海知名的非著名演員,因為長相神似上影廠的老藝術家陳述,經常會在一些影視劇和電視節目里以反派和小市民的形象出現。 不過他不是科班出身,最早是個業余話劇演員,現在成了一個個體戶演員兼做一些副導演和制片的工作。 他是正宗的上海地頭蛇,人頭熟,再加上為人八面玲瓏,奈安一開始只是請他擔任劇組的外聯制片和副導演,但他硬是纏著樓燁弄到了一個角色。 用他的話來說:演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表演的機會。 李唐很喜歡摩托車,他圍著車轉了一圈,嘴里嘖嘖道:“就是現在也是老扎臺型咯,開起來怎么樣?” “蠻好,發動機聲音和順,就是辰光長了,看上去舊一點。”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