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就不合理。 稅糧呢? 去哪里了? 用腳指甲想都知道去哪里了! 趙鼎用比較凝重的語氣說道:“官家,恐怕隱瞞田產,偷稅漏稅者甚多!” 這不就是京畿路的天潢貴胄們一樣嗎? 表面上一個個不交農稅,也沒有人過問他們的田產。 轉運司衙門要收稅的時候,就找老實巴交的小地主和下戶去收。 朱元璋規定,大明朝約8億畝田,每畝田收4.01斤,一年一共收2673萬石左右。 大明朝紙面上的農稅規定是非常低的。 而大宋朝十抽一的農稅,一畝產量按照2.5石,也就是300斤,每畝抽30斤,每畝田是大明朝的7倍多,但一共也就只能收3200萬石。 這合理嗎? 這他媽的就是在耍朕玩! 按照大宋朝真是的田產7.6億畝左右來推算,每一畝艘30斤,一共收228億斤糧食,也就是1.9億石。 有些地方路途遙遠,耗羨按照50%折算,那也還有9500萬石的糧稅收入。 3200萬石,離9500萬石有6300萬石! 這6300萬石去哪里了? 趙寧看完那份賬單,說道:“哪些人隱瞞田產,又有哪些人偷稅漏稅?” 趙鼎思忖片刻,說道:“隱瞞田產者大多是上戶、官田,還有一些是為了避稅,把田賣了,主動成為佃戶。” “你說的把田賣了,主動成為佃戶是何意?” “有些地方大戶隱瞞田產,通過關系,即便增加田數,也不必多交稅,而有些人為了避稅,則把田賣了。” “百姓會愿意把田賣了?” 趙鼎說道:“愿意,這是臣這次去民間實地考察到的,百姓的賦稅之重,超乎想象,有些人承擔不起了,寧愿成為無田的佃戶,也不愿意在擁有田。” 趙寧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均田承租的新農政,就是為了打破土地兼并的格局。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