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七月底到八月初的這段時間,趙官家,以及東府宰執們,都熱切地關注著買田、租田一事。 到了八月初的時候,幾乎每天都有新的匯報到京師來。 各地賣田的越來越多。 而農政司也間隔幾日便將租田的情況呈報上去。 不少從河東、河北流亡下來的流民甚至都領到了田。 有人感慨,京畿路的治安,似乎也在有所改善。 一時間,不少百姓都在稱贊趙官家圣明。 八月初三,初秋的傍晚,暑氣慢慢沉下去,已經不再似盛夏時那般酷熱。 汴河的河水在落日的映照下,泛著柔和的光澤。 趙寧一身便裝,從汴河橋上走過。 河中商船絡繹不絕,從南方運來的貨品琳瑯滿目。 有從東南兩浙路運來的絲綢,還有荊湖路沿江南下后,進入運河,抵達汴京的荊湖大米。 齊魯之地麻桑也有不少。 另外,還有一些官船,上面的貨物都被隱蔽起來。 其中有不少是從河北、京東東路運過來的鐵,它們是要被運到軍器監制作武器的。 不遠處的渡口,許多人正在卸貨。 趙寧走著走著,就走到了大相國寺附近。 大相國寺附近的夜市似乎快要開始了,許多小商販在那里擺攤,周圍的民眾也明顯在增多。 趙寧都定期出來走走看看,甚至還會去米鋪、酒肆買點日常小東西,主要是了解了解價格。 民生無小事,現在東京的糧價依然很高。 趙佶時代的印大錢,還有前三次的宋金之戰帶來的后果,還沒有消除,又逢現在河北、河東賑災、打仗,東南相當一部分糧食再往那里抽調。 民生很難。 趙寧走訪了幾家,果然,糧價依然在兩貫每石居高不下。 朝廷不是從京畿路各地收上來400萬石糧稅么? 撥300萬石下去,平穩糧價,從哪里收的,就流入到當地,去平穩糧價。 這相當于從地主老爺的糧倉里把糧食拉出來,投放到各地去降低糧價。 對,就這么干! 趙寧走著走著,已經到了外城,他問荊超:“我們到何處了?” “官人,這里是武成王廟附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