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二批高能電子已成功抵達!” “第三批……” “第四批……” 每隔三十秒,就有一聲振奮人心的播報在實驗室的喇叭中響起。 粒子捕獲裝置內緩沖區域的粒子數量,也迅速增長起來。 這些粒子在磁場的控制下,在密閉管道內不斷做著圓周運動。 “滴!” “粒子數量已達標!” 聽到這聲提示音的那一刻,呂永昌精神瞬間亢奮了起來。 這項持續了一年的實驗,終于進入了最終階段! “開啟閘門!” “偏轉磁場啟動,引導高能粒子進入對撞區域主管道!” “粒子對撞時,同步開放副管道!” 呂永昌語氣急促地下達著一個又一個的命令:“立刻啟動引力場生成裝置,將引力場強度調至最高!” …… 黑洞的另一側。 命令下達的那一刻,連接著無數管道的碩大球形結構內,無數高能反應開始發生! 正反物質湮滅帶來的巨大能量順著線纜進入了引力場生成裝置內。 一個引力場突兀地出現在黑洞附近。 它飛速增長著,很快便達到了中等恒星的強度! 在這一刻,對撞區域內的時空,出現了一個弧度不小的凹陷! 球形結構外圍,反物質引擎也進入了全功率運行狀態——它們需要抵抗來自黑洞的引力。 這些是宏觀層面上的變化。 與之相比,微觀層面的變化更加劇烈、恢弘! 緩沖區域閘門開啟的那一刻,無數高能電子在磁場和引力場的雙重影響下,飛快的順著兩條相對的主管道沖向對撞區域! 眨眼間,兩股高能電子跨越了并不算長的管道,并在磁力和引力的作用下,于時空凹陷區域發生了碰撞! …… “對撞已發生!” “檢測到高能級反應!” “副管道已成功開放,高能粒子已成功發射!” 伴隨著此起彼伏的警報聲,零的電子合成音快速播報著當前的實驗進度。 呂永昌下意識屏住了呼吸。 在他的計算中,即便引力場生成裝置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改良,微型黑洞存在的時間,也不過只有0.015秒。 一切的“穩定”操作,必須在0.015秒內完成! 這是一個極其苛刻的條件!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