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時空理論的發展逐漸陷入了停滯。 理論的缺陷,讓克萊因瓶成為了一種不可控的技術——除了四維光腦中那些現成的排列方式。 稍稍改變引力源的空間位置,依然可以在四維空間中生成克萊因瓶結構,三維物體可以正常通過這個結構,但是…… 具體落點就無法確定了。 可以是反物質熔爐,可以是甲板之間,更可以是地心深處、人體內部…… 總歸,只要是三維空間中存在的區域,就沒有它不能出現的地! 因此,在過去的數百年時間里,科學院一直在嘗試通過引力源生成大量的克萊因瓶時空結構。 還是笨辦法,窮舉法。 既然無法通過理論來掌握控制克萊因瓶的技術,那就通過大量的實驗來進行歸納分析。 從答案倒推過程,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只是……消耗的時間和資源可能有點多罷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種下的是西瓜種子,卻收獲了芝麻。 這在科研中是常有的事。 雖然時空研究中心至今沒有得到控制克萊因瓶的方法,但卻意外完善了基于三維空間的時空理論。 由此誕生的,便是位于六級科技樹高層區域的空間應用科技。 【空間護盾技術】 讓大量院士于時空研究中心匯聚一堂的原因,也正是這項技術。 …… 時空研究中心內。 呂永昌正站在實驗控制臺區域,好奇地打量著全息投影中,那位于實驗區域的空間護盾生成裝置。 這數百年時間里,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在高維時空理論。 這種基于三維時空理論的實際應用,主要還是由林永年這些新生代院士負責。 對空間類打擊手段,人類艦隊一直沒有好的防御手段。 即便是搭載了致密氫裝甲的星艦,在【空間裂隙】和【空間湮滅】這樣的攻擊前,都跟豆腐渣一樣。 引力護盾有些許攔截和削弱作用,但作用并不算大。 實戰測試表明,即便是恒星級次旗艦【泰坦母艦】,在護盾全功率運行的情況下,也只能抵擋五次空間裂隙攻擊。 五次之后,【泰坦母艦】基本就會失去作戰能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