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直徑大約為一光年。 不算大。 甚至比太陽系都要小——以奧爾特云為太陽系邊界,其半徑差不多為一光年。 可即便如此,這個小小的宇宙還是讓在座的院士們臉上露出了欣喜和興奮的表情。 …… 跨河系遠征,最大的困難其實是物資儲備的問題。 反物質燃料算不得什么。 最大的大頭其實是維生物資和星艦替換零部件。 長達5000年的漫長旅途,星艦內的各種零件必然會有所損壞。 雖然工程艦可以實時對損壞的星艦進行全方面維修,但那畢竟是需要資源的??! 換在河系內部,這些資源并不是什么大事。 對于六級文明而言,憑借曲率引擎前往最近的恒星系便可以獲取到需要的物資。 但若是在河系之間…… 這可就完全不同了! 那是一片物質極其稀薄的區域。 那是接近極致的真空,物質密度甚至以單位空間內的原子個數進行計量。 即便是所謂的星系橋,也不過是物質密度相對稍大一點的一條小路罷了,與河系內的物質密度根本沒有可比性! 對于掌握了物質能量互轉化技術的七級文明而言,中性氫橋是一個完美的航道——它們可以直接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搜集這些氫原子,并將其轉化成純粹的能量,再將能量轉化為需要的物質。 但對于尚處于六級的人類文明而言。 中性氫橋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燃料補充區域罷了。 它根本提供不了除了氫以外的物質。 因此,擺在人類文明面前,最大的難題出現了。 除了燃料,艦隊還需要攜帶足夠多的各種物資,但攜帶的物資越多,燃料消耗就越多,需要的艦隊就越龐大。 艦隊越龐大,需要攜帶的各種備用物資和零件就越多,燃料消耗也就…… “正向循環”了屬于是。 依靠零的龐大算力,科學院曾經對整個航線進行了全方面的模擬,并找出了一個相對合適的航行方案。 按照那個方案,人類艦隊在離開銀河系的時候,是一支星艦數量超過兩萬的龐大艦隊。 而在抵達仙女座星系的時候,艦隊規模將驟減至三千余艘。 這是一個堪稱恐怖的跌幅。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