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李記者跟吳同志從辦公室里出來,恰好看到有一行人正往廠里送鯽魚。 他們拉著板車,板車上是一個個一米高,半米寬的圓鐵桶,里面都是活蹦亂跳的鯽魚,還放了水。 孟季凡解釋道,“我們用的鯽魚,為了保證足夠鮮活,都用一批送一批,也是因為距離夠近,才能這樣。” 若是距離遠了,可不敢用板車送,可若是用別的車送,運輸成本又會增加,還不能保證運送到的鯽魚足夠新鮮。 關鍵加工廠不用存貨,需要多少鯽魚,給魚塘那邊下個訂單,他們就給送來,不然神仙也不能保證用到的鯽魚都是鮮活的。 李記者點了點頭,覺得這是個關鍵點,聽說鎮上香滿園飯館用的也是這邊的鯽魚,他又不是沒喝過鯽魚湯,也不是沒吃過鯽魚罐頭,但香滿園的鯽魚湯,還有加工廠的鯽魚罐頭,就是比別處好吃,鯽魚湯足夠鮮美,鯽魚罐頭也入口即化,咸香酥脆。 說白了,除了工藝先進,管理規范,大抵是因為食材本身足夠好,才能做到這一點。 李記者當下提議,既然來都來了,不如順便去魚塘看一看。 孟季凡自然可以陪同,不過魚塘不是他的,他沒權利做決定,讓高原去辦公室給林知瑜打了個電話。 林知瑜自然是同意的,她已經聽高原說了報紙上的事兒。 又想到宋嶼川把李記者請來,林知瑜意識到這肯定不是宋嶼川一時興起。 大抵是他有意為之。 報社含沙射影地報道加工廠的鯽魚罐頭有問題,那他們就把電視臺的記者請來,把加工廠的生產車間敞開,攤在陽光下給大伙兒看。 真真切切的證據擺在眼前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自然知道到底是誰在說謊話誤導大家。 若不是高原提起,林知瑜還不知道宋嶼川默不作聲地幫她做了這么事兒。 會疼媳婦兒知道為媳婦兒考慮的男人,無論在哪個年代都招人稀罕。 她讓高原直接帶李記者他們去魚塘找她大哥,他們本本分分地做人,老老實實地干事業。 掙得都是干凈的錢,從來不做昧良心的事兒。 有什么不能看的? 不僅要看,還要大大方方地攤開給他們看。 鐵一般的事實擺在眼前,孟浪媽一行人想要無中生有,大伙兒也不答應啊。 李記者跟吳同志又去魚塘考察了一圈兒。 在魚塘工作的都是老實本分的村里人,他們見有人扛著攝像機,雖然挺好奇,但也知道不亂看不亂說,安安靜靜地干自己手里的活兒。 林國慶剛從魚塘里出來,身上的工作服上還有好多泥。 這一行人里,他只認識孟季凡跟高原。 聽他們說明來意,林國慶才知道抗攝像機的是李記者,那個個子不高不言不語的是食品監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 他們來參觀加工廠,順便參觀一下魚塘。 回頭制成節目,會在電視臺播放。 林國慶第一次接觸這樣的人,心里還挺緊張,有些擔心自己哪里做的不合適,或者說錯了話,會給小妹丟人。 李記者是個精明的,“國慶同志,你不要緊張,就給我們多講講這鯽魚從養殖到出貨的過程,以及平時怎么喂養的。” 林國慶聞言,松了一口氣。 講這個他在行,于是把他們領到魚塘,一邊給他們看現場,一邊有條不紊地給他們講解。 魚塘多長時間換一次水,喂養鯽魚用的是上好的草料,三個魚塘循環養殖,確保可以大量供應,出貨時,要逐批記錄。 確保每一批出去的鯽魚都有源可溯。 有些人平時不擅言辭,不過一旦說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話便會多起來,而且態度專注又認真。 說的就是林國慶這樣的人。 李記者聽的非常滿意,連連點頭,看林國慶帶上了一層濾鏡,不愧是小林同志的大哥,這口才著實可以。 一行人從魚塘考察結束之后,在孟季凡的邀請下,又去了鎮上的香滿園飯館。 畢竟,此次事件受重創的是孫旺祖。 既然要解釋,就一次性全解釋清了,省的留下話柄。 李記者的小汽車突突地來,又突突地走了。 村里人都知道是電視臺的人來采訪了。 大伙兒都挺興奮,李記者去了加工廠又去了魚塘,扛著攝像機照了好久,聽說把他們都照進去了。 等李記者回去之后,會制成節目,在電視上播放,還在當地的新聞頻道。 大伙兒都很激動,這是不是意味著他們要上電視了? 在村里刨食的農民,還能上電視! 這若是擱以前,連做夢都不敢那么做。 大伙兒一個個激動的不行,想從電視上看看自己。 不過激動半天,慢慢也就冷靜下來了。 即便能制成電視節目,能在電視上看到自己,又咋樣? 村里沒有電視機,想也是白想。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