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愿意學習的,無不是生產過的婦人,可這樣的半途醫者,不會有太大成就。 溫衡川笑了下:“確實,不論旁人,只那個叫櫻寶的孩子,就是個人才。” 第二日,溫井言祖孫告辭離開。 姜老漢將人送上馬車,揮揮手,真情實意地讓他們下次再來,自己好送一些金耳給老哥哥嘗嘗。 與此同時,姜三郎卻松了口氣。 總算走了。 那祖孫倆跟他說話,三句話不離二郎病愈的事,還問起什么民間偏方家族秘藥,嚇得他這幾天都避著那祖孫。 唉,走了下次可別再來了。 “春娘,我準備在南山建個磚瓦房。” 姜三郎邊吃飯邊道:“這幾日我去磚窯場定了三間房的磚瓦,估計秋后就能齊全,到時候就能請人建房了。” “真的呀?”春娘很高興。 自家已經有了三百來兩銀子,建三間磚瓦房用不了一百兩。 剩下的銀子,可以買一些好木材,請人過來打幾套家具,再砌個大院子,建幾個竹棚。 “大哥與二哥也準備與咱們一起建,咱三兄弟建一樣大的房子,院子也一樣大。”姜三郎樂滋滋道:“我還從幾個村民手里買了二十畝地,以后竹棚就建在那里。” “你還買了地?”春娘驚訝:“那以后咱家豈不要升戶等了?” 升了戶等,她家交的賦稅也會相應增多。 比如她家現在是四等下戶,繳稅就比陳村正家的一等上戶少許多。 姜三郎:“不買地也會升等,咱們只要建了房,明年孫里正就會過來查驗登記。” 朝廷賦稅名目繁多,連百姓家里有多少雞鴨牛羊騾馬、多少房屋,多少家俱農具都要一一登記,然后劃分賦稅等級,分為一等至五等。 一至三等為上戶,交的賦稅比四等五等的下戶要多出一成。 所以很多農戶若非必要不會建房,連院子都不會砌,至多用竹籬笆圍一圈。 不少豪紳為了能評為四等五等的下戶,甚至花錢打點官吏,只為每年少交賦稅。 如此一來,倒霉的就是姜三郎這樣的普通百姓。 春娘又開始愁起來。“這要是升了等,咱們賦稅漲上去,萬一那邊不收金耳了怎么辦?”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