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方防衛軍的新兵種-《一戰筆記》
第(1/3)頁
波蒂奧雷克對遭遇戰做了補充,“兩軍遭遇之際,只有刺刀與鮮血才能鑄就勝利。”
魯道夫嗤之以鼻,很想反駁,卻又怕駁了這位將軍的面子。看來,在這個年代,相信沖鋒與刺刀的,不止是法國的那些高傲將軍。
皇儲斐迪南開口了:“戰爭的方式已經改變了,無數次的演戲已經證明,現代戰爭的火力是難以置信的。”
魯道夫補充道:“兩次巴爾干戰爭就是最好的證明,保加利亞不驍勇善戰,卻敗給了聯合的打壓。”
波蒂奧雷克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總督,總參謀長康拉德的最大對手。他制訂了于1914年6月26、27日針對塞爾維亞的軍事演習,并邀請費迪南大公前來觀摩。結果28日薩拉熱窩的安保工作出了大偏差,當時波蒂奧雷克就震驚的看著在橋車后排座位上受了致命傷的大公夫婦。可惜的是普林西普沒有下手把總督先生給斃了,并且在日后的三次入侵塞爾維亞的作戰中,這位巴爾干總司令的無能被徹徹底底暴露了出來,從8月中旬至1914年末,奧匈帝國在塞爾維亞會戰中總計損失了27萬人,而塞軍不過傷亡16萬。最終波蒂奧雷克被皇帝撤職、踢出軍隊,之后在克拉福根活到1933年。
總督的熱情好像被澆了一桶冰水,喃喃著:“過去在柯尼希格雷茨舉行的軍事演習上,帝國的參謀當著在場的外國武官的面宣稱,帝國軍隊的目標就是要“避免柯尼希格雷茨悲劇的重演”,但是帝國參謀部很快就從推崇火力退回了傳統的刺刀重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帝國負擔不起火力的費用。”
都是沒錢惹的禍,魯道夫暗自惱火。綜合國力上,當戰爭進入一戰時代,大規模的總體動員已經取代了平日里的常備軍成為決定力量,奧匈帝國擁有數千萬的龐大人口,就使得它起碼看上去軍力并不差。奧匈的軍事工業也相當發達,事實上在普奧戰敗后,奧地利也開始了工業革命,鐵路建設和工業發展都進入了高速期,到一戰前,從主要的經濟數據看,如鋼產量、煤產量、鐵路里程等,雖有些地方比俄國有差距,但卻遠遠的甩開了意大利。奧匈在捷克地區的軍事工業、南部沿海地區的造船工業使奧地利擁有了規模龐大、體系完整的軍工體系,奧匈海軍也自主建設了無畏艦,使它能夠與意大利和俄國海軍相抗衡。奧匈還在德國的幫助下,建立了自己的軍官團和參謀體系,改造了軍隊,起碼到了1914年前,奧匈對于周圍的國家仍是具有相當威懾力的。
仔細想想,如若在西線的塹壕戰里,兩軍激烈的火力對撞下,火炮的差距確實足以致命,但在東線的運動戰中,火炮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了,甚至還不如情報與時機。
情報?時機?偵查!飛機!
魯道夫靈光乍現,相比較臃腫,龐大的火炮體系,建立一支航空兵或許才是一個新的選擇。
魯道夫適時地拋磚引玉,“或許我們不因去執著追去如何在火炮方面戰勝敵人,更多地應該去考慮抵消這一劣勢,節約資金,用于關鍵的地方。”
這番話效果不錯,眾人的注意皆被吸引,陷入了沉思。魯道夫的目的已經達到,他只負責起個開頭,在座的頭頭腦腦如果無人去聯想,奧匈帝國也就不枉輸掉這場戰爭。
弗朗茲·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帝國軍隊參謀長。他信奉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比起這個觀念他更是一位大日耳曼主義者。他極度反對匈牙利人擁有在奧匈帝國內部的特權,并且及其渴望拿下巴爾干,并摧毀在他看來這世界上最邪惡的國家——塞爾維亞。
作為皇儲斐迪南的親信,康拉德在軍隊之中表現得思想先進,充滿活力,因而得到了奧匈帝國未來的皇帝——費迪南大公的賞識。進而康拉德越過了46位比他級別更高的軍官,成為了奧匈帝國軍隊的總參謀長。但他指揮能力似乎在后來的戰爭可見一斑,我們會感覺到康拉德在進行的是地圖作業,而非指揮軍隊,難以應對戰爭中各種的突發局面。
總而言之,康拉德是一位奇才參謀,卻絕對不會是一位優秀的統帥。
“應對火炮,我們需要突襲,找到敵人薄弱點,重點突破,全面進攻只會造成無謂的傷亡。”
“我想,我們的獵兵和騎兵可以勝任偵查的工作。”博羅耶維奇說道。
康拉德搖搖頭,“可他們畢竟不能到達后方。”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容城县|
长春市|
连南|
大理市|
科尔|
雅江县|
伽师县|
温州市|
西华县|
平顺县|
禄丰县|
永泰县|
霍城县|
高阳县|
安仁县|
徐闻县|
长春市|
太白县|
木里|
江油市|
隆尧县|
天门市|
东兴市|
探索|
苍梧县|
太仓市|
陇川县|
茶陵县|
辽阳市|
景德镇市|
墨竹工卡县|
高邮市|
镇原县|
民乐县|
高唐县|
安康市|
察隅县|
精河县|
资阳市|
菏泽市|
河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