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王明山的骸骨已經鑒定分析完畢,身份確認骨骼特征也確認,相應的鑒定分析報告也已經完成。 剩下的這些骸骨,最重要的其實就是確定這些骸骨的身份。 這次因為骸骨太多,法醫(yī)和現(xiàn)勘這邊決定聯(lián)合作戰(zhàn)。 “還是先采集DNA信息鑒定樣本,看看能不能通過DNA信息庫比重這些人的身份。” 劉國棟的建議沒有問題。 可能是因為時間太過久遠,這些尸體上的衣服早就已經腐敗不堪,根本沒有辨認的可能。 有兩具尸體身在尸體上發(fā)現(xiàn)了身份證的殘骸,但是文字早就已經模糊不清,身份證本身也腐爛的快要沒有了。 就是說從這一點來看,對方在殺人或者是埋尸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要隱瞞對方的身份。 比如王明山的遺體旁就有他的警官證。 采集骸骨的DNA信息鑒定樣本遠比一般的DNA信息鑒定樣本采集要困難的多。 理論上來說,只要有有細胞核的細胞,就能夠進行DNA信息鑒定。 但是從已經白骨化的骸骨上提取DNA鑒定信息樣本,一直是DNA信息鑒定領域里邊的難題。 其中最難的是對骸骨上的DNA樣本進行提取,提取成功之后的檢測方法也并不是唯一的。 目前比較成熟的檢測和提取方式是線粒體DNA檢測,str檢測和ngs檢測。 以陸川面前目前掌握的中級現(xiàn)勘技能里的能力來看,脛骨、腓骨、股骨等長骨頭里邊提取的DNA信息樣本鑒定成功的概率比較大。 腳掌,手鼓手掌等一些較小的骨骼提取到的DNA檢測樣本,鑒定成功的難度最大。 其實從法醫(yī)人類學來講,骸骨發(fā)現(xiàn)之后,第一個要進行辨別的是骨骼種屬的確定。 跟發(fā)現(xiàn)血跡后的工作一樣,首先要確定血跡是不是血跡,如果確定了血跡是血跡,那么血跡到底是人的血跡還是其他動物的血跡? 骨骼一樣,確定了發(fā)現(xiàn)的東西是骨骼,那就要對骨骼的種屬進行鑒定分析是人的骨骼還是其他動物的骨頭? 十幾年前海州市刑偵支隊就遇到過類似的案例,犯罪嫌疑人殺完人之后,將人尸體進行焚燒,留下骨骼,骨骼又和其他的牛羊雞等骨骼混在一起。 也有比較久遠,這個鑒定起來的難度就比較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