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簡而言之,便是耕地總量難以滿足人口需求,而想要通過種地獲得糧食,彌補房款及日常生活所需,基本上是一個入不敷出的狀態。 劉鑠整個人都懵了,徹底怔在原地,良久都未能從詫異中回過神來:“文若,按照你的核算方式,拋去房款后,老百姓能落多少?夠生活多久?” 荀彧吐口氣,如實回答:“大概還能夠半年的生活?!? 劉鑠皺了皺眉:“才半年嗎?” 荀彧肯定地點點頭:“嗯,應該不會差太多?!? “不行。” 劉鑠毫不猶豫地搖了搖頭:“太少了,如此一來,難以形成正向的循環,就更別提提振東郡的經濟了,必須想辦法解決。” 雖說荀彧不太懂“正向的循環”這種新型詞匯,但聯系上下文,以及自己對劉鑠的了解,同樣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可是主公,土地的畝產擺在那里,總量擺在那里,東郡一年的糧食總收成是一定的,除非人口減少,或者減免口賦、算賦,否則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人口減少? 除非發生瘟疫,亦或者戰爭。 瘟疫是天災,難以預測,而戰爭是人禍,劉鑠不屑為之。 況且,即便當真要主動作戰,自己也有軍隊,又怎么可能讓老百姓參加? 人口減少的策略,明顯不可取。 至于減免口賦、算賦? (PS:口賦、算賦,是古代的兩種人頭稅。) 這是目前劉鑠主要的財政來源,一旦減免,雖說可以讓老百姓多出一筆錢生活,但無異于是把自己給坑了。 一個政權最重要的無非三個東西:槍桿子、筆桿子、錢袋子。 而在這三者中,錢袋子更是最最最重要的! 若是減免了口賦、算賦,至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劉鑠的錢袋子是癟的,這對于一個初期的政權而言,是極其致命的。 除非...... 劉鑠能有堪比口賦、算賦收入的另一個來錢渠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