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奪占三水縣城-《1850再造中華》
第(1/3)頁
滿清疆域遼闊,至道光時,尚有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國土。要維持這樣廣闊的國土,需要一支強有力的國防力量。
滿清的正規軍主要由八旗和綠營組成。八旗有二十一萬人,綠營有六十二萬人。八旗部隊在順治、康熙年間便已衰弱,到了乾隆年間更是一觸即潰,戰斗力下降驚人。
自乾隆時,綠營取代八旗,成為滿清最為倚恃的正規軍。
但是,綠營身上也有很多弊端:
一、綠營兵皆為世襲,軍餉太低,養活不了家人,社會地位很低。
二、除了作戰之外,綠營還要承擔緝捕盜賊、巡視河堤、守衛監獄倉庫等任務,任務負擔較重。
三、綠營的武器、戰馬,包括訓練中消耗的弓箭、彈藥等都由綠營負擔,從綠營軍餉中扣除。為此,綠營兵對訓練并不積極,甚至非常抵觸。
四、若有大的戰役,清廷習慣性地抽調各地綠營兵,交由某個武將指揮。武將之上,又要設置一個文臣出身的欽差大臣,總領兵權。由此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
……
到了嘉慶、道光年間,綠營也蛻化嚴重,喪失了戰斗力。為了對付白蓮教起義、天地會起義、回民起義等民變,朝廷又創造性地發明了團練武裝。
團練武裝由地方經辦,經費由地方分擔,朝廷不必承擔全部軍餉。戰事結束之后,團練便告解散,官府并不負責安置團勇。
這種臨時性的武裝,可以有效節省軍費。但由此又造成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
團練解散后,失去生計的團勇走投無路,大批量地加入天地會。他們經歷過戰爭的歷練,熟悉兵事,組織程度高,對官府構成了很大的威脅。
例如,縱橫兩廣內河的天地會艇軍,其骨干便來源于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團勇。除了艇軍,兩廣境內的“廣馬”、“西馬”等天地會武裝,其骨干大都參加過第一次鴉片戰爭。
所謂“廣馬”,是指發源于廣東本地的天地會武裝,后在官軍打擊下逃到了廣西。
所謂“西馬”,是指發源于廣西本地的天地會武裝,一直在廣西本地開展武裝斗爭。
1850年,滿清正規軍虛弱到了極點。
就連三水縣城來說,城內編制有四十多個綠營兵,城外設有一個巡檢司,編制八個綠營兵。這就是三水縣境內的所有清軍正規軍。
一個鄉下土財主陳忠浩,尚且還豢養了兩百個團勇呢!一個三水縣城,竟然只有五十多個訓練廢弛的綠營兵。
滿清基層統治之空虛,皇權之旁落,由此可見一斑。
楊烜沒有把握強攻陳家堡,卻有足夠的信心攻打三水縣城。他和楊田帶著五名戰兵,冒充成商人,大搖大擺地來到三水縣城東門。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阳县|
阳谷县|
定安县|
桐梓县|
涡阳县|
如皋市|
阿勒泰市|
淅川县|
新疆|
南丹县|
大渡口区|
通化县|
石首市|
襄樊市|
江口县|
渭南市|
文水县|
鞍山市|
高密市|
麻栗坡县|
承德市|
东宁县|
确山县|
宁晋县|
葫芦岛市|
金华市|
莆田市|
宁国市|
天水市|
灌云县|
普陀区|
辽阳县|
馆陶县|
华阴市|
宜章县|
拜泉县|
盱眙县|
安图县|
芜湖县|
尖扎县|
三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