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諒山古稱“越北門戶”,是廣西“十萬大山”通向越南紅河三角洲的大門,距離廣西鎮(zhèn)南關僅有十八公里。 這短短的十八公里山路,地形復雜,崎嶇難行。一旦過了諒山,再往南就是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從諒山往南一百三十公里,即為北圻中心河內(nèi),也是黎朝、西山朝、陳朝、丁朝等前朝的首都。 因此,諒山如同鎖鑰,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向來都有“下諒山而越王降”的說法。北方中原王朝征伐越南,只要打下諒山,越南軍隊士氣就會崩沮。 所以,越軍在諒山地區(qū)集結重兵,試圖阻止革命軍。 諒山周圍皆為高山,易守難攻,四周有扣馬山、巴外山、班崗、迷邁山、文廟等高地,還有許多不知名的山頭。奇窮河穿城而過,把諒山分為新城、舊城兩個城區(qū)。 順便說一下,阮朝于十八世紀末建國,頗有文治武功,大力開發(fā)湄公河三角洲、紅河三角洲,人口增長迅速。諒山是越南諒山省的省會,人口大量增加,形成了新舊兩個城區(qū)。 一大早,步三團團長馮子材睡得正香,被屬下喊醒。步三團深入敵后,在扣馬山外圍扎營,離越軍很近。馮子材十分警覺,以為有了要緊的軍報,從行軍床上一躍而起。 衛(wèi)兵告訴他:“偵察處吳參謀來了,正在賬外等候。” 吳參謀是師部的偵察參謀,受命深入敵后,提前偵察敵情。因越軍防范緊密,手段殘忍,很多特工、參謀都遭不測。 革命軍重視情報偵察,戰(zhàn)前必派出大量特工、偵察兵,戰(zhàn)時方能知己知彼。馮子材帶兵深入敵后,對敵情掌握不明,正為此苦惱不已。 得知吳參謀過來,他十分高興,來不及洗漱,跑出來握住吳參謀的手,說道:“我們深入敵境十幾公里,終于遇到自己人了!” 吳參謀一臉憔悴,說道:“你們步三團真是勇猛,只用一天就打到諒山。等咱們拿下了諒山,飲馬河內(nèi)就指日可待了!” 寒暄過后,立馬進入正題。吳參謀介紹說,越軍在諒山布置了重兵。諒山分為南城、北城,以窮奇河為界。 窮奇河以北,以扣馬山、北城、班固為防御重點。窮奇河以南,以迷邁山、南城、文廟為防御重點。 窮奇河水深2至5米,河寬130多米,水流湍急,不能徒涉。河上有一座石橋,名為“窮奇河大橋”,連接諒山南、北兩城,位置極為緊要,是革命軍南下河內(nèi)的關鍵。 由于步三團進軍神速,越軍尚未反應過來,只在窮奇河大橋布置了少量兵力,暫無破壞大橋的跡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