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因此,淮軍自己都不愿使用江南制造局制造的步槍,盡管江南制造總局正是淮軍領袖李鴻章一手籌建的。 造不如買的局面繼續在民國延續下來。民國時期爛大街的漢陽造步槍,1915年時售價是20元現大洋,北伐戰爭時是30塊現大洋;而進口步槍在1911年時平均售價不過是10元多一些。 之所以形成這種局面,很有一個原因在于,晚清兵工廠是官辦的。官辦企業效率很低,浪費很大。 譬如江南制造總局,是李鴻章一手創辦的。那時候,李鴻章是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江南制造總局設在上海,李鴻章可以光明正大地管理江南制造總局。 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時,不愿把江南制造總局這塊肥肉讓給他人。一番利益博弈之后,朝廷下旨,江南制造總局由南洋大臣、北洋大臣共管,經費來自江海關收入。 這樣一來,兩江總督可以從江南制造總局中分得好處。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后,仍然繼續遙控江南制造總局。 不難想象,江南制造總局成了李鴻章的禁臠,既是他的提款機,也是他安置淮系親信的機構。滿清費資千萬投資的江南制造總局,從一開始便是官僚主義橫行,受到官府的嚴密控制。 官辦行不通,便有官督民辦、官民合辦,總歸離不開一個官字同,始終困難重重。 隔壁日本在明治維新時,一開始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但他們反應很快,干脆把官辦的軍工廠私有化,扶植財閥,闖出了一條工業化的路子。 日本的工業化同樣存在極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財閥控制經濟,社會貧富差距加大,底層百姓在貧困線上掙扎。就連日本引以為傲的皇軍,下級官兵都窮得無法養家。 為了維持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日本只剩一條路可走:對外擴張,軍事冒險。此舉更把日本百姓帶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在儒家文化倫理下,一旦商人控制國家經濟,就會形成財閥,對政治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形成極為惡劣的影響。 楊烜的思路是,由國家強力干預經濟,但并不直接控制經濟。在表現形式上,經濟仍是以私營為主,卻受到國家政策的強烈影響。 譬如怡和公司,便由伍崇曜家族控股,算是一家私有公司。怡和公司與英商怡和洋行合并后,又增加了外資股份,私有化色彩更濃。 怡和公司這兩年來發展迅猛,有兩大關鍵因素: 一是接收了廣西新寧公司的技術轉讓,而廣西新寧公司是由軍政府控股的企業。作為交換,新寧公司獲得了怡和公司的股份,并在怡和公司董事會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怡和公司在改制過程中,得到了軍政府的注資。軍政府的注資額度不大,卻能在土地、政策、客戶等方面給怡和公司帶來便利,也獲得了董事會席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