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新一輪炮擊之后,霍姆尼奇城內騰起巨大煙塵。重炮的爆炸效果非常恐怖,所炸之處出現深深的彈坑,土地被炸爛,散發著濃郁的硝煙味。 城市中的建筑不少毀于爆炸沖擊波,只不過這樣的炮火準備顯得太無力了。 “這群德國佬,如果僅僅是這點炮火的話,根本無法擊垮我們。因為我們就是因此而生的。”羅沙科夫自信的自言自語,他和克拉夫斯基作為經驗豐富的陣地戰指揮員,對于炮火很有心得。 在他看來,如果是蘇軍,炮火準備恐怕要一兩個小時,火力力度也遠比這伙兒德軍強烈。 德軍雖有多門重炮,炮擊城市僅僅打上幾十發,戰果很有限。因為城市的鋼筋混凝土很耐炸,更何況大部分的蘇軍被部署在城外,一個二個披著白布躲在坑道中。 炮火準備就這么草草的收場,霍夫曼再次舉起望遠鏡觀察了一樣,對面的城市還是如同一座死城。 “不管怎么樣,命令就是命令。或許敵人真的跑光了?”他看了看身邊的同僚弗洛伊德,“現在,我們開始進軍吧?” “好!我們進軍!” 兩人各自命令自己的團全軍出動,此戰兩人勢在必得。士兵被命令呈散兵線,伴隨著一些半履帶裝甲車前進。 德軍的這些裝甲車的意義,類似于后世的BMP步兵戰車,只不過這個時代,德軍將大量的機械地盤用于制作坦克了,用于制造裝甲車的材料不多。 它們的作用除了運小部隊外,更多的作用是充當拖拉機,拖拽火炮和其他輜重。 尤其作為二線部隊,這支德軍的半履帶裝甲車大部分是沒有頂棚的,因此也沒有機槍塔,只有士兵將MG34架在車上如此前進。 德軍步兵的進攻體系圍繞著那挺機關槍,及時武器裝備被縮減,機槍還是原來的數量。 他們以班為戰斗組合向前推進,即使是散兵線,隊形還是顯得過于密集了。 羅沙科夫舉著望遠鏡密切注視的遠方,敵人正一點點逼近城市。 “命令狙擊手和機槍手,密切注視,當敵人到了一百米的距離,再開火!” 命令由傳令兵通過交通壕直奔各個連隊的防御陣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