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因為,這種不接觸就大規模消滅敵人的武器,讓233旅相當于擁有了大口徑榴彈炮。 而現在,只要新型火箭炮交付我們,就相當于裝備了可行動的海岸炮臺。” 泰普諾夫的褒獎目標直指楊明志,他提到的“海岸炮臺”也立刻令在場的人提起興趣。 當前,保衛塞瓦斯托波爾的戰斗依舊進行著,蘇聯向全世界宣傳了這場血腥戰斗。 蘇聯控訴德軍飛行員的攻擊了運著八千難民的郵輪,致使八千人全部死亡的野蠻行徑。也大力褒揚,蘇軍的海岸炮臺能保證半徑四十五公里范圍內,都在超過400毫米口徑的海岸炮臺轟炸范圍內。 這些可是塔斯社向全球廣播,就算是游擊共和國,通信部門每天都在記錄著其發表的社論,甚至將其印刷好,貼在各處的報爛。 所以,人們相信塞瓦斯托波爾的炮臺是堅不可摧的,其大炮的射程內,就是正義所在。 只是塔斯社的習慣,不利于自己的戰報他們通常不會宣傳。就好似那些一度立下大功的炮臺,德軍使用了一種新式武器,五月初將其炸毀了。 德軍按照歷史的進程,使用了“古斯塔夫”。 德國人對大炮似乎有著不可撼動的迷戀,在一戰時,他們制造出“大貝莎”,轟平了列日要塞,他們造出“巴黎大炮”,超長的炮管必須用鋼纜拉扯才能保證絕對筆直。 現在,他們造出了“古斯塔夫列車炮”,第一戰就被用在克里米亞。 相對于射程,“古斯塔夫”比不過炮臺,然它的位置隱秘,而炮臺太過顯眼。炮臺群頻繁遭遇俯沖轟炸機的襲擊,但半噸重的炸彈對于異常厚實的混凝土碉堡的傷害非常有限,大部分炮臺還能穩定運行,弄得德軍地面部隊難以集結。 那個位面的歷史和這個位面有些不同,最終,是“古斯塔夫”如同點名一般,炸毀了蘇軍與塞瓦斯托波爾的所有炮臺,而非德軍的另一款大威力武器,超大口徑臼炮。 蘇軍的海岸炮臺,其超遠射程和巨大威力,這是其最大的兩個優點。而起致命的缺點,正是其為零的機動性,與非常緩慢的射速。說白了,炮臺算是一種地圖炮,它的沖擊波能橫掃非常巨大的空間。 因為克里米亞半島的地理,與當地蘇軍指揮的理念問題,蘇軍部隊擺著長蛇陣。有德軍部隊突破了這種防線,他們正打算順勢繼續突進,遭遇的并非是蘇軍步兵的夾擊,而是劈頭蓋臉的重炮。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