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須知,此時此刻, 江南抗倭大局已經亂了。 本來是胡宗憲以浙直總督身份牽頭,可被嚴嵩忽悠而慘敗之后,聲望已經跌倒低谷,人人都知道此人早晚革職,甚至還有可能問斬,如此情形,他哪里還有威信?說嚴重一點,誰還敢跟他多來少往? 譚綸呢,本來是協理胡宗憲的,前一段嘉靖給他升了江南布政使,但他是裕王的詹事,而裕王對臺州之敗,一直沒有音訊,他又怎么好私自出頭?這兩個月都窩在家里,連變法的事都不想摻和。 戚繼光呢,臺州戰敗后跑到蘇州邊上,得了徐階的門生江蘇巡撫趙貞吉的接濟,殘兵才保存下來,這時駐扎在華亭以北,早就心急如焚。 他知道胡宗憲已經不可能出面支持大局了,于是私下里找譚綸,但譚綸明哲保身,竟然連面都不見! 俞大猷本來也有資歷接手,可因為佛郎機、回回商船被擊沉的事,已經被說成了幕后黑手,江南人人也都知道此人多半還會遭遇不測,又怎么來統領全局? 就算朱墨、張居正也是做不了這個角色,因為兩人是變法的頭子,而嚴家發動了那么大的內外攻勢,就是沖著變法來的,如此逼宮浪潮之下,誰還敢聽他們二人的?不要說戚繼光、譚綸,就算是張居正那些手下,這時候打著退堂鼓了。 本書首發:塔讀——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如此一來,抗倭大局竟然就沒有主心骨。 正因為如此, 朱墨才親自去廈門找俞大猷,這時雖然議定了大戰略,可陸地作戰,還需要胡宗憲、戚繼光配合。 因為, 此時的戚家軍已經沒剩多少人了,上次臺州之敗折了將近一萬,他手上現在最多四千。但這些都是飽經戰陣的主力,沒了這些人,干脆就別打了。 至于其他兵力,他想到的則是契奴。第一批十六萬契奴,雖說也有一些是死硬的奴才,不給主子效力就活不下去的,可多數還是普通的淪落人,一朝贖回人身,心氣大振,必定可堪一用,到時候一紙征募令,必定響應。 信寫完, 朱墨讓鄭欽找人送去,自己則連夜告別,回杭州征募契奴。 …… 朱墨卻不知, 戚繼光眼見潮汛已到,坐臥不安,不管三七二十一,也剛趕到杭州,與譚綸、胡宗憲在總督府后院密談。對抗倭大局、臺州之敗,如今的內外交困,三人多時未見面,恍如隔世,自是一番感慨。 還在朱墨來江南之前,三人就已經主持抗倭三四年了。胡宗憲號稱東南一柱,不僅實際主導戰局,對沿海諸省都有說一不二的權力,在歷任剿倭總督中,可謂是當之無愧的靈魂人物。他知人善任,由戚繼光全面負責兵事,譚綸負責后勤協調,組成了鐵三角。 但因為財政問題,這個相當能干的組合,卻是數年無功。好幾次要干成了,又因為缺餉、朋黨之故而功虧一簣。 朱墨來了之后呢,一場變法席卷,給足了軍餉,三人也在最快的時間內圍住了倭寇,可沒想到朝廷抽心一爛,竟然是嚴嵩勾結倭寇,將好好的大局葬送了。不僅如此,又鬧出內外交困的連環事件,讓內閣形同虛設,又使得抗倭大局實際上已經無人能主持了。 而種種跡象表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