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張昺循循善誘道:“追封周妃一事,當今天子尚未下定決心,若是黃大人能率領百官到左順門或者奉天門死諫,那么陛下未必不能改變其主意。” 黃子澄心中不斷琢磨,猶豫的說道:“當今天子做什么事說一不二,老夫有幾個腦袋啊,夠陛下砍的?” 張昺大聲道:“身雖死,名可垂于竹帛也!黃大人啊,您身為皇太孫的老師,這件事本就應該由你出面,若是事情成了,那就是從龍之功啊!” 黃子澄還是很猶豫。 在明朝,大臣集體進諫,是被視為忠貞節義的象征。 正所謂國家養士、仗節死義,但是在明初沒人敢這么玩,畢竟朱元璋、朱棣這種皇帝,見誰不爽就砍誰腦袋,沒有哪個臣子覺得自己命長。 而到了成化年間,由于皇帝不理政,才開始興起這種逼宮形式。 張昺又小聲提醒道:“黃大人,您一世精明,為何在此犯了糊涂?陛下就算要殺人,總要找個理由吧?咱們只要站在了祖宗宗法上,陛下就拿咱們沒辦法!” 張昺又說道:“再說,您身為皇太孫的老師,皇太孫一向敬重您,您又是為了皇太孫發聲,皇太孫肯定會力保您的!” “當今朝堂,大半的文武大臣都支持皇太孫,只要您順應人心,自然就能領袖群臣了!” 黃子澄心中不斷思量,他身為朱允炆的老師,與朱允炆就像是一條繩上的螞蚱,朱允炆要是能繼承大統,那他就一躍成了帝師。 要是朱允炆無法繼位,那他黃子澄也變得一文不值。 可是,自己要是和當今天子站在對立面,豈不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嗎? 干不干? 干成了府邸靠海,干不成九族投海。 “要不你來?”黃子澄扭頭看著張昺,皺眉道:“張大人,你好歹是六部尚書,在朝中頗有威望。要不咱倆換換位置,你在前面沖鋒陷陣,老夫為你搖旗吶喊?” 張昺嘆口氣,說道:“我出面達不到理想效果,黃大人您不一樣,您是皇太孫的老師,只要往左順門一站,就代表著皇長孫一派,眾臣必定云集響應,紛紛跟隨。” 黃子澄聞言陷入了沉思,良久后,點點頭道:“說的也對。”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