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如果是如今的安霽,想來是會不一樣的:自古至今幾千年間,處處都是屬于中國的哲學……畢竟連一絲一線都有屬于自己的經天緯地, 拋開那些迷眼的金銀利祿、虛偽狡詐,回歸自己最本真的追求,樸素自然或許這也是自己喜愛上杭羅的原因之一罷?安霽如是想到。 喜歡那份從不強調自己價值的自我重復,無論是如今廠子里最常見的十三經絞羅,又或者是那本佚名的書中花羅、熟羅,甚至是織金羅,都在以最樸素的自己,重復再重復,在時光的沉淀中,創造一方經緯。 “會好的吧?”不知是在同男友發問,還是單純的在尋問自己的內心,安霽喃喃道。 “這幾千年的跌宕起伏都走過來了,往后的歲月里,它們還會重新站到人前的。” 或許是不遠處見過了千百年歲月的西湖在應和,清風撫過安霽面龐,直喊著:“會的,會的!” 一旁的寧云帆只默默的聽著,并沒有說什么。想來是在回憶方才去接安霽的時候,那廠房里傳來的熟悉轟隆聲。 那個時候,三個青年為了真正了解到這料子的特色所在,竟是肯在這廠子里足足待了一個月,每天都要死皮賴臉的追在每位伯伯阿姨身后,一遍又一遍的問著。 伯伯阿姨們不厭其煩的回應著,這一群青年便也一絲不茍的將一切都記錄下來…… “記得那時候我心里的最佳選項可不是杭羅。”這也許便是心意相通,在寧云帆回想起最初的時候,安霽同樣在回憶那次意料之外的相遇。 在同學們追求造型與顏色沖撞的時候,還是寧云帆首先提起了‘文化自信’這個詞。 因為父親是影視導演的緣故,自小耳融目染的寧云帆很知道一部好的影視作品要具備什么要素,又或者說得市儈些,便是‘噱頭’。 正是因為這些年來影視劇提供的方向,讓寧云帆有超乎其他人的敏銳感官,直接便將特色鎖定在了文化底蘊之上。 “不只是簡單的復制紋樣,你看他們很多人在復制西方紋樣,又或者一些商家在使用中國元素的時候,單純的復制,不去了解背后的文化,便經常鬧出烏龍。” 那個淺淡愜意的午后,寧云帆的思緒少有的活躍:“影視上也是一樣,無論是這些年已經被人批評爛了的步搖等問題,還是那是十個劇,有九部半要用錯的古琴。” “哪怕是多去研究一點也不會出現的謬誤,我們在設計上絕對不能這樣敷衍了事。” 不同于從大學和研究生都是戲劇與影視專業的寧云帆,安霽和閨蜜盛夏都是從歷史系轉來學的設計,其實二人在此事上是更有說話權的。 但盛夏拘泥于對制式的恢復,安霽糾結于紋樣的傳承,若不是寧云帆的建議,二人的出發點便都不是這最基本,看似根本沒有什么發揮價值的布料。 從四大名錦到各類棉麻,三人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也沒有一個最終能夠統一下來的意見,甚至根本就失了藝術人的文雅,大吵了一架。 盛夏喜歡芢麻夏布,價廉、挺括,是用來復原一些傳統服飾的不二之選。就算是自己最后說服不了余下二人,這樣的布料做新中式也沒有什么不可。 安霽打算拼接,以云錦這類昂貴的材料和帶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棉染織相結合,塑造屬于全民族智慧的結晶之作。 而寧云帆則是看上了香云紗,神秘內斂的特性,正好符合中華民族藏而不露,華實并舉的特征,拿來設計衣服,與文化同根共源…… 各說各有理之下,三人險些分道揚鑣各做各的,最后還是盛夏站出來主動退讓,只保留制式當中不便的精華,做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服裝,這才平息了這一場鬧劇。 可不吵歸不吵,用什么料子這個問題依舊橫亙在眾人面前,直到放假從bj回到故鄉杭州,三人也沒有研究出個結果來。 “咱們杭州好像有個幾乎失傳的老手藝。”那天盛夏也不是從哪里撿來一張舊報紙,幾人定睛一看,竟是十年多前的舊物,不說那手藝,光是這張報紙,都能算作是古董了。 卻原來這報紙是盛夏奶奶還健在的時候留存著的,老人家們總有一些舍不得浪費半點東西的習慣,哪怕是這幾毛、一塊的報紙,家里也摞了一大摞。 若不是退讓之后的盛夏實在窩火,閑極無聊將屋子整個兒收拾一遍,也還找不到這在紙箱子里堆著的舊物。 “要不看看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