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公器?”李斯好像抓住了什么。 “對,公器,李相出身上蔡,自稱布衣,按道理來說,李相也是貴族出身,可是這貴族之血,流傳至今,到了李相身上還有多少呢?李相真的在意這一些微末的血脈么?這一點微末的血脈對李相真的有作用么?”趙泗開口。 李斯陷入了沉思。 趙泗的公器論和民本論確實給了李斯一些啟發。 是貨真價實的啟發,有那么一瞬間,李斯認為自己或許真的可以掘棄商鞅的老路子去走一條全新的路。 不再是商君定下來的君為主,貴族為基,民為末。 也不是儒家所謂的民為重,君為輕。 而是,君為本,民為基,貴族為輔。 打擊大貴族,培養基層軍功爵的受益者為吏員,來取代貴族為核心治理地方的統治結構。 可是,這個想法有一個關鍵性問題。 “說來說去,趙侍郎只是假設,我雖血脈微薄,但是家有家學,能讓我不至于目不識丁,家雖貧瘠,卻可以供養我心無旁騖的安心讀書。 倘若不是這一點微末的貴族血脈,我不會有家學傍身,根本沒有讀書識字的機會,倘若家里沒有那些良田,我也根本沒有能力去游學天下,拜師荀子。 說到底,我之布衣,是對于世卿而言,而非對于黔首。 黔首生來不識丁,一無家學傍身,二無余財,大秦也沒能力供養出來那么多人來讀書寫字……” “哪有那么多書來給人讀呢?”李斯搖了搖頭。 大秦想要真正的治理地方,就必須給貴族留下一分余地,遷貴令打擊的也只是大貴族,事實上,貴族就是要比黔首高貴,這是源于血脈,和家學的高貴。 在貴族還抱有家學,大秦又無力從零開始培養吏員的情況下,必須和貴族妥協。 “那如果有那么多書呢?” 趙泗直勾勾的看著李斯開口問道。 對于現在的大秦而言,提什么普及教育無異于癡人說夢。 可是有了印刷術和造紙術以后,大秦完全可以從投入成本,來培養身有軍功的基層黔首。 目前大秦身有基層爵位的黔首有多少?趙泗估計最少得有幾十萬乃至于上百萬。 有了造紙術和印刷術以后,這些,不就是大秦的儲備公務員嘛? “此話當真?” 李斯驚訝的看向趙泗。 倘若趙泗說的是真的,那么他方才靈光一閃的設想,可能就真的能夠實現了。 那可是!掘棄商鞅的影響,變革出來一條新路,能夠被稱為子的誘惑啊! 從君主貴族黔首的三元制,變成君主黔首的二元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