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七艘海船橫亙于海面之上,荊站在甲板之上舉目眺望。
此處是一處天然港口,適宜出海捕撈,故而此處村落集聚。
員嶠,就是臺灣。
臺灣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根據記載,被稱之為貸輿,員嶠。
事實上,臺灣,乃至于東南沿海島嶼,都受到了殷商乃至于周朝的文明影響。
戰國時期,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產等情況的著作《禹貢》又記載到:“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桔柚,錫貢。”
這里的島夷,指的就是臺灣的原住民。
彼時的臺灣和諸夏已經建立了一定的聯系,并且受到了諸夏文明的影響。
到了秦朝時期,臺灣原住民勢力開始分散,政權林立不一,再加上始皇帝的目光更加側重于和中原接壤的河套地區以及南越地區,故而遲遲沒有和島夷建立官方聯系。
同時,因為又遠,政權又太過分散,風險高收益低,大秦也沒有插手島夷內政的想法。
不過始皇帝多次發動出海尋仙,終究是繞不開臺灣的。
而荊,成為了陰陽家的弟子以后,學習了大量的知識,對于臺灣的歷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故而也不至于連名字都叫不出來。
自扶桑出發以后,荊的第一站并不是臺灣,而是一處群島。
這里自然也有夷人生活,不過人口比之扶桑還要少。
暫時還是部落制,漁獵為主和耕種為輔。
因為島嶼較多,每個島嶼多的幾百人,少的幾十人,最多也就一千來人。
耕種技術奇差無比,大概就是將種子往地上一撒然后聽天由命。
此處在地圖上被趙泗標注為琉球群島,歸秦的時候曾經經過這里,荊一行雖然只有七條船,幾百個人,但是放在琉球群島,如果按戰斗力來說都夠統一整個琉球了。
這個地方人口比較分散,沒有幾個大部落,部落之間互有攻伐。
因為還要進行接下來的遠洋航行,荊在此處登陸以后,只是簡單的補充了一下食物和水資源立碑標記以后就再次啟程了。
琉球的地理位置還是比較重要的,留個坐標,遲早要拿下來的。
島夷,實際上也就是上古時期群雄逐鹿的失敗者退出中原的那一支。
真要說和中原文化聯系還不小,殷商時期臣服于殷商,周朝臣服于周朝,雙方互有交流,還有明確的上貢歷史。
他們雖然還在使用甲骨文,但是已經有了簡陋的政權和文明。
七只海船靠港,有附近島夷自發匯聚于港口。
尚在近海游蕩捕撈的小板船也匆忙靠岸狼狽逃竄進入人群之中。
他們手持簡陋的兵器,對著大秦的海船虎視眈眈,充滿了戒備。
荊皺眉揉了揉眉心,有點麻煩……
自己這邊沒有熟悉對方語言的人,也沒有人能夠溝通交流,看樣子多半是要做過一場了。
實際上這才是常態……
越是簡陋的文明越容易爆發激烈的沖突,越成熟的文明越容易保持克制。
在呂宋群島登陸補給的時候,荊就帶隊覆滅了一個土著部落。
都不知道對方哪里來的勇氣,幾十個人就敢坐著小板船拿著簡陋的石器對大秦的海船發起進攻。
還是主動進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