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信的叔叔是李牧,雖然很早李信一家就搬到了秦國,但是李信和李牧卻并未斷了聯系。
李信作為少壯派的領軍人物,能夠讓蒙恬王賁蒙武等人心甘情愿的成為他的副手,其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李牧好用騎兵,而李信更好用,不僅偏愛騎兵,李信還好用險用奇,相比較常規的騎兵隊伍,李信統帥的騎兵攜帶的糧草輜重更少,將騎兵的機動性發揮到了極致。
實際上縱觀歷史就不難看出,李信發楚的戰略行進路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后來王翦伐楚基本上也是按照李信的行軍路線來走。
李信伐楚的初期作戰也是極其順利的,李信是實打實的攻克了楚國的城池,殲滅了楚國的大量野戰部隊。
按照歷史記載,李信初期作戰殲滅了楚國五萬多的野戰部隊,攻克大小城池幾十座,如果這是誘惑李信深入的誘餌,那這個誘餌未免太過大了一些。
李信失敗的根源在于他的戰術習慣,以及昌平君的反叛。
李信攜帶的輜重太少太少了,為了完美的發揮騎兵的機動性,李信隨軍糧草僅有三日。
昌平君于后方判亂,恰好掐死了李信至關重要的后勤補給。
腹背受敵,李信只能選擇回頭去解決后勤問題,這也被項燕抓住了機會,跟隨三日,李信兩面作戰,大敗之。
這也是李信伐楚失敗后始皇帝沒有苛責李信的主要原因,甚至于巴不得李信死的老成派在李信的這次失利之上都不好給他扣黑鍋。
實際上出現問題的是始皇帝。
因為對老氏族和楚國派系的鎮壓是始皇帝發動的,昌平君也是始皇帝派過去安撫楚人的。
昌平君謀反,致使李信腹背受敵,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誰應該負最大責任。
蒙恬很懷念李信,如果現在是李信來統帥這場戰爭,他會怎么做?
“拋棄輜重,帥眾深入,就食于敵!”蒙恬微微呢喃。
李信就是一個瘋子,不用猜他就會這么干。
他要是不瘋也不會提出來二十萬人滅楚的策略!
有此等馬上寶具,自己卻只能誘敵深入,把戰場放在已經被大秦拿下來的河套地區,不能進一步擴大戰果……
可惜啊……那一戰打沒的不僅僅是秦國的二十萬大軍,還有李信的心氣。
他恐怕再也不會站在這里了!
蒙恬搖了搖頭,目光看向蒼茫茫的草原。
只要匈奴敢沖進河套,加上馬上寶具,蒙恬就能一戰擊潰匈奴的主力部隊。雖然沒有孤軍深入就食于敵的氣魄,但畢竟已經按著匈奴摩擦了好些年,這點自信還是有的。
匈奴秋點兵,上郡也沒閑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