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而是回了豐縣!
沛豐二縣比鄰,劉邦家在豐縣,并不在沛縣,只不過他混跡的場所多在沛縣,后來有蕭何的幫助,又成了沛縣亭長,這才給了劉邦是沛縣人的錯覺。
事實上,劉邦是徹頭徹尾的豐縣人,這里才是他土生土長的故鄉(xiāng)。
只不過劉邦好華服,犬馬游戲之樂,同時又不務正業(yè)不事生產,整天給家里添麻煩,故而在老家豐縣的名聲并不是很好。
準確來說,是十分不好!
年輕時候的劉邦,沒少受到父親的教訓,純純就是二流子做派,和小混混沒有什么區(qū)別,又喜歡裝逼,喜歡吹噓自己,以此來為自己張揚聲勢,故而豐縣的混混們大多不吊劉邦,豐縣的望族豪強也看不起他。
在最年輕的時候,劉邦在豐縣大概就相當于一個喜歡裝逼卻屢次被拆穿的小混混。
在豐縣,他混不下去。
后來因緣巧合之下來到了于豐縣比鄰的沛縣,結識了蕭何等一眾兄弟,這才煥發(fā)了人生的第二春。
在蕭何的運作之下,劉邦成為了亭長,也算是小小的階級躍遷,結識了一眾兄弟,黑白兩道的小伙伴都有,總算是成了沛縣小有名氣的混混頭子。
但也僅此而已。
豐縣人對劉邦最知根知底,也向來瞧不起劉邦,說穿了,劉邦不過是做了一個小小的亭長,從小混混變成了大混混,遠遠談不上什么階級躍遷。
劉邦在豐縣遭受的白眼以及對于鄉(xiāng)人的怨懟遠比想象之中要多得多。
歷史上,劉邦在沛縣起義,一舉拿下了沛豐二縣,于是將豐縣交給了豐縣豪強雍齒駐守。
雍齒作為本土望族,向來看不上劉邦,不服氣屈居于昔日豐縣聲名狼藉的小混混之下,在劉邦領兵外出的時候,雍齒獻出豐邑投靠了魏國周巿。
劉邦大怒,回兵攻打豐縣沒攻下,劉邦因此對雍齒非常痛恨。收編碭縣兵馬再次攻打豐邑,又沒打下。最后向項梁借了五千兵馬,第三次攻打豐邑,最終把雍齒打跑。
豐縣啊!
劉邦土生土長的老家啊!
在這種情況下來背刺劉邦!
最他媽扯淡的是,在雍齒的帶領下,豐縣的父老鄉(xiāng)親把豐縣防守的跟鐵通似的,差點把劉邦的牙給磕掉,要不是向項梁借了五千兵馬,到死劉邦都拿不下豐縣。
但凡其中有人心向劉邦都不至于這么難打。
也正因為如此,劉邦算是徹底把豐縣的父老鄉(xiāng)親恨到了骨子里面。
從那以后,劉邦就再不以豐縣人自居,而稱自己為沛縣人,后又稱沛公,對雍齒的恨意也毫不掩飾。
后來劉邦登基稱帝,回到沛縣,見到了沛縣的父老兄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減免了沛縣的賦稅,從此沛縣人種地都不需要在繳納賦稅。
豐縣人因此不滿,他們也想免租,況且按道理來說豐縣才是劉邦土生土長的地方,當了皇帝就不認老鄉(xiāng)了,為何這樣的好事不想著真正的老鄉(xiāng)呢?
豐縣人的不滿愈演愈烈,畢竟這里是真正的皇帝故鄉(xiāng),縣官也不敢瞎摻和,只能上報,傳到了劉邦的耳朵里。
劉邦這人,他不玩虛的,恨就是恨,直接明說了。
他媽老子外出打仗,雍齒帶著豐縣人集體叛變,豐沛二地是劉邦最早占領的地方,也算是劉邦的兩個故鄉(xiāng),按道理應該是劉邦最安全的大后方,誰能夠想到豐縣人會集體背叛?
最要命的還是豐縣人把守得密不透風,劉邦攻打了幾十次,沒有成功過一次,沒有一個人為其開城門的。
縱觀劉邦起事成功,也一直都是沛縣人貢獻人力物力,不斷的安慰他勸導他,沒道理當了皇帝你們他媽的還想觍著臉說這里才是老家。
劉邦不認豐縣這個老家,他心里認得只有沛縣。
雖然,現在的時間段并沒有豐縣集體背叛,但是倘若不是在豐縣真的混不下去又遭人白眼,劉邦怎么可能跑到沛縣廝混?
但凡現在劉邦在豐縣有半點地位,后來起事的時候劉邦也不至于遭到豐縣人的集體背叛。
熱情的老鄉(xiāng)有時候也會集體針對某個個人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