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應是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內亂……” 這并不是李斯第一次拒絕舊吏群體的裹挾,但這卻是李斯第一次有意識的開始切割和篩選。 他要走的是一條有別于商君和舊法的新路,因此某些頑固不化的人是必須要踢除的,但他也需要給與下面的人一定的反應空間,給他們一定的暗示,讓他們通過自己的重重篩選,以跟上自己的腳步。 至于跟不上的,那就只能淘汰。 而這,只是一個開始罷了…… 李斯的開口可以說是一錘定音了,公卿之中,自然是支持大赦天下之人居多,而三公最有分量的李斯親自開口,王翦不發表意見,馮去疾附議的情況下,沒有人能夠再否決大赦天下之議。 因此,大赦天下之事已經算是板上釘釘。 于是接下來討論的風向從應不應該大赦天下,變成了哪些罪是大赦天下不能赦免的。 因為李斯已經提出了八惡不赦的理論,而且這八條罪名確實都不容爭議,要么人神共憤,要么觸犯帝王威嚴,沒有人會不開眼再這八條罪上挑刺,因此大多數人爭執的方向是應不應該再添幾條不赦之罪。 “李相所提八惡,確實罪不容赦,但我認為,除此之外,還應該再添加兩惡!”御史蘇魚從一側走出沉聲開口。 李斯提出的八惡不是單獨指定之罪,而是犯罪歸類,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需要一定準備時間的,方才討論的也只是某個單獨的罪應不應該再加上去,但是蘇魚,想給八惡,再加兩大惡。 “再加兩條?那不是十惡不赦了?”趙泗聞聲眼睛一亮心中暗暗想到。 他作為一個穿越者肯定聽說過十惡不赦,奈何李斯提出的只有八惡,而趙泗只知道十惡不赦這個成語,卻不知具體都是哪些罪名,因此也不能靠著穿越者的身份侃侃而談,只不過十惡不赦變成了八惡不赦,趙泗總感覺缺了點什么。 因此蘇魚開口要再加兩惡,趙泗心中立刻提起了興趣。 “講!”始皇帝點了點頭。 蘇魚躬身行禮以后沉聲開口。 “我所言兩惡,一為不睦,二為不義! 所為不睦,曰失家常,子不敬父,妻不敬夫,幼不敬長。 所為不義,曰失綱常,弟子不敬師,門客不敬主公,吏不敬官……” 蘇魚開口詳細對不睦和不義兩大罪進行補充,并且羅列舉出一些案例。 譬如妻子毆打辱罵丈夫,老人,譬如作為門客出賣主人的利益,作為屬吏告發上官等等…… 趙泗從開始就聽著不對勁,后面就越聽越不對勁了。 所謂家常,綱常,這不是儒家那一套? 子不告父,奴不告主,妻以夫為綱,吏以官為綱,官以君為綱? 再一聽,這不是親親相隱嘛……… 削弱一部分人的權威以滿足一部分人的權威…… 蘇魚舉出來的那些例子,他們犯罪了沒?肯定犯罪了。 但是真的到了能夠和李斯提出的八惡相提并論的程度么? 十惡不赦,不會真是這十惡吧? 不過趙泗轉念一想,好像還真是。 所謂大赦天下是從漢朝才逐漸流行,因為大赦天下的流行,自然也就開始針對性的做出補救措施。 于是十惡不赦就出現了…… 那時候恰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公羊失勢以后,更講究綱常。 這所謂的不睦和不義,不正是充滿了儒家風味的罪名? 這玩意怎么說呢? 漢朝以前,也講究孝道。 秦朝不孝也是重罪,李斯也將其列為八惡。 可是到了漢朝,孝就變得魔怔了起來。 乃至于晉朝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秦朝這種親屬犯罪以下犯上也會有加重處理,這確實違反人類的樸素情感。 但,李斯之所以沒列入不赦之罪,是因為李斯不認為這種罪到了不容赦免的地步。 所謂大赦不赦之罪,說句不好聽的是為了警醒天下人。 有的罪,是大赦天下都不能赦免,是人神共憤的事情。 趙泗眼中閃過一絲精芒…… “好嘛,原來十惡不赦是帶私貨來著……” (還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