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位年過花甲的老人,似是來了精神頭一般。
“秦有太孫殿下,天下清也,百家得活,而書得存!”
孔鮒摸著自己花白的胡須笑著擺了擺手:“吾書可取也!”
孔鮒話音落下,一眾弟子聞聲驚詫起身。
“老師!!!”
“秦王惡百家,法家當道,李斯主政,行惡逆之事,禁絕百家之言,吾藏書于壁,唯恐不傳也!
秦非我友,我即藏之!
太孫我友也,今取之,待其求!”孔鮒臉上的消沉和黯淡已然消散。
始皇帝禁絕百家之言,孔鮒作為孔子的八世孫,在儒家地位頗為超然,論學術地位乃是當世大儒,因家傳原因,還掌握了許多孤本典籍。
因始皇帝收百家之書,孔鮒心憂典籍失傳,是故將家傳之書藏于墻壁之內爾后隱居。
按照原本的歷史,孔鮒后來選擇了追隨陳勝為之出謀劃策,可惜陳勝功敗垂成,因此并沒有撈到什么好處。
而儒家的典籍,諸如《論語》、《尚書》、《孝經》、《逸禮》等書,在秦朝末皆失傳也。
至景帝時期,破孔宅舊壁,遂得見其所藏之書,皆古文,被稱為“壁經”或“古文經”。
這也是漢朝古文經學派的由來……至于古文經于今文經之爭,那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孔鮒藏書之事,只有幾個親近弟子知道,今日聞聽心驚。
孔鮒卻不以為意,他之所以封存古籍,一是為了保護經書不至于失傳絕跡,另一個原因則是經書于秦無人可用,所以封存,至有用之日方可重見天日。
而現在,在孔鮒看來,就是這些經書重見天日的時候。
諸子百家,任何一個學派,都有政治抱負,不論哪一個學派都想治學于廟堂之上,實現自己學派的政治理想。
儒家自然也不例外。
只可惜以前的大秦不容于諸子百家,除法家之外,一切皆是歪理邪說。
倘若不是秦朝國運太短,那恐怕就是罷黜百家獨尊法術了。
事實上不管是始皇帝還是李斯也確實在朝著罷黜百家這一個方向而努力,致力于一統學術思想。
而且成效,還頗為顯著。
儒家大量經書因此失傳,最大的顯學墨家經過秦朝一統以后直接絕了道統,曾烜赫一時的墨家到漢朝,竟然一點波瀾都沒有掀起來。
諸如陰陽家,縱橫家,等等至于漢朝同樣是元氣大傷。
因為最先針對的是儒墨兩家,道家反而損失不大,因此漢朝初期,道家一家獨大。
而道家又崇尚無為而治,獲得老大地位以后對于統一學術思想并沒有太大興趣,因此才給了儒家休養生息的空間,儒家走基層路線,最終實現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戰略,在漢武帝時期成功翻盤,并且吸納了法家的優秀戰術,直接罷黜百家,從此學術思想徹底形成了大一統。
所以孔鮒藏書的行為并非杞人憂天,而是當下的局面確實已經危急到了如此的地步。
是故,一個遷王陵令,才會掀起波及全天下的叛亂。
要知道遷王陵令并非漢武帝首創,實際上劉邦在立國以后就開始頻繁遷移世家貴胄去往關中,實際上并沒有掀起來大規模叛亂。
秦朝之天下云動,并不僅僅是因為世家貴胄,而是所有的矛盾都因為遷王陵令這個導火索而同時爆發。
可惜……因為趙泗的緣故。
矛盾的大爆發并沒有擊垮秦國,秦國占據了最底層的生產資料,糧食產量是實打實的,因此動靜雖然很大,但是大秦的江山卻非常穩固。
最后一場大的動亂平定,像孔鮒這樣的聰明人可以看出來。
接下來,不會再有任何動搖秦國的機會了。
那么諸子百家的生存環境就更加尷尬了。
徹頭徹尾的失敗讓諸子百家連最后的暴力抗爭的希望都消失了,接下家他們只是魚肉。
現在的秦國,只要愿意,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罷黜百家,覆滅百家之道統。
沒有人會為他們搖旗吶喊也沒有人會為他們沖鋒陷陣。
他們是學者,不是將軍……他們甚至不如世家貴胄,世家貴胄起碼還掌握了大量的生產資料。
他們掌握的僅僅是知識罷了……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秦覆滅天下叛亂的大喜日子,對于孔鮒這等人來說,是他們黑暗降臨前的預兆,是看不到光明的開始。
天下人,諸子百家,乃至于孔鮒個人都不介意用最壞的想法來揣測始皇帝和李斯。
畢竟始皇帝從來不掩飾自己的目的,他的手段總是那樣的直接那樣的不容反抗。
他已經為了統一思想致力了十幾年的時間,接下來所有人都理所當然的認為大秦會順理成章的消滅他們。
對于孔鮒,對于儒家,對于諸子百家而言,他們能做的只有等待著命運的宣判。
然而,伴隨著趙泗監國,轉機出現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