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面對穢人以及箕子朝鮮李信都能在占據優勢和絕對主動的情況下和對方玩到撤兵。 更何況是大秦戰略處于劣勢的征討孔雀國的海上遠征? 事實上孔雀國并非對大秦一無所知。 巨車王是昏庸之君,孔雀國也即將衰落,但一個國家的衰落絕不是因為沒有賢人。 事實上,越是瀕臨衰弱的國家,其賢人能臣的誕生比例就會越大,只不過奸佞當道,主君昏庸,人不得用而已。 巨車王昏了頭非要和大秦進行武力較量,臣子們不能違背,但也依舊涌現出來了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 首先是秦國的使者得到了保護,并沒有被暴怒的巨車王處死。 其次,孔雀國方面也積極搜尋關于秦國的情報,老大要開戰,別管能不能打該不該打,事到如今只能進行戰略準備。 然而關于秦國的情報實在是太少,確實有干臣驚訝于大秦的動員能力和遠征能力,意識到秦國絕對孔雀國輕易拿捏的對象。 然而比起來這些忠言,巨車王更喜歡聽的是秦國不自量力彈指可破,至于所謂的海上優勢也微乎其微。 情報搜集到了是一回事,能不能傳到巨車王耳朵里是令一回事,巨車王愛不愛聽也是一回事,巨車王信真話還是假話才是關鍵。 而很顯然,巨車王更愿意相信孔雀國天下無敵。 室利羅在這種情況下被趕鴨子上架。 事實上室利羅是一個有一定能力的統帥,最開始室利羅提議的戰略部署是等待秦國主動出擊,放棄沿海防線,示敵以弱,誘敵深入,主打陸地優勢,最后殲而滅之。 事實上這確實是最正確的戰略部署,不出意外的情況下,以秦國四萬海軍的兵力,就算再海上折騰個三年五載又能如何?孔雀國大不了就放棄沿海防線,對于一個陸地國家來說這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而一旦秦國放棄海面優勢進行登陸作戰,就意味著放棄了自己最大的優勢,孔雀國完全可以以逸待勞一舉殲滅秦國的海軍。 四萬人罷了…… 然而戰略是好的,但室利羅說了不算。 再他做好戰略部署以后,就已經有人向巨車王進獻讒言,抨擊其過于保守的戰略,彈劾其養寇自重,消極對待王命。 再巨車王看來也是如此,對方只有四萬人,你主動放棄沿海航線? 人家奔波萬里,你主場作戰,人家四萬人,你人多勢眾,選擇當烏龜? 再巨車王的施壓之下,室利羅只能改變戰略。 他還是沒有選擇主動出擊,因為他知道秦國唯一的優勢就在于大海,他更不可能拋棄自己的優勢,為了應付巨車王的問責,室利羅穩守陸地防線布置好種種準備以后,開始大規模撒船進入海面。 一作應付,給巨車王自己主動求戰地假象。 二作引誘,吸引秦國的海軍進入近海作戰,盡量發揮陸地優勢。 三來方便撤退,只要跑的不遠,有陸軍接應,哪怕秦國海軍再怎么強大,也不可能造成大規模殺傷,這樣一來也可以為孔雀國為數不多的海軍保留機動性。 然而當一個統帥一邊還要應付戰爭還要應付政治的時候,戰場上的失敗就已經成了一種必然。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室利羅瞞不住巨車王,或者說巨車王根本不在意室利羅有沒有欺騙自己,他在乎的是室利羅在長達三個月的時間之內,沒有任何進展,再加上奸佞的彈劾…… 室利羅被巨車王派人以囚車壓回王城問罪,順便換了個統帥,同時巨車王再次要求各將領盡快消滅秦國入侵的海軍。 在巨車王的壓迫之下,室利羅的所有謀劃宣告破裂。 孔雀國海船不多,秦軍又在海面上游蕩。 想要求戰,只能派兵出海,甚至是遠?!? 戰略上的局面沒有改變,但是在海面戰場上秦國明顯占優。 而現在,孔雀國放棄了自己的優勢,進入了秦國最擅長的領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