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其他幾方大教只能繼續干瞪眼。 當然,這些都是建立在一切順利的理想情況下。 真正施行起來,肯定困難重重。 別的不說,單是那個最大的競爭對手——西岐,便肯定不想看到臨渙關能夠崛起。 不過這些都不是眼下需要考慮的事。 現在余元首先要考慮的還是如何幫助臨渙關快速發展起來。 趁著這段時間有空,他又把鋸子、尺子、木鉆、墨斗等工具鼓搗出來,并且重現煉制了度量衡。 因為現在臨渙關包括整個大商都沒有統一的標準。 人族對于度量衡單位的認知,最開始都是與人體相關——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謂之溢,兩手謂之掬…… 這顯然是不準確的,因為這些單位的大小會因人而異。 余元直接煉制了尺、杯、斗、天平等器物,又規定了長度、容積、重量的標準。 他煉制出來的這些東西算不上靈寶,但卻有著永不磨損、精準等神效,被百姓們作為神物供奉起來,然后仿制了一批器物用來使用。 每隔一段時間,便拿去與余元煉制的度量衡作對比,然后再進行修復。 臨渙關豐收的消息再度引來不少百姓遷徙而來。 一個個衣衫襤褸,饑腸轆轆。 聞仲對這些百姓是照單全收,并且拿出稅糧來救濟他們。 反正臨渙關往南、往東都還有著大量的荒地,人來的再多也不怕。 只要熬過第一個年頭,往后的日子便會越來越好。 更何況除了糧食外,臨渙關水源豐沛,物產豐富,只要沒有壓榨和剝削,人們無論是捕撈還是打獵,亦或者是采摘,總也有辦法活下去。 畢竟上古時代的人族就是這么過來的。 聞仲對外來移民的救濟之舉也讓附近城關許多人族百姓拋下了心中最后的顧慮,紛紛拖家帶口趕來臨渙關。 人族好像天生就有從眾心理。 當越來越多的人都往臨渙關遷徙之時,剩下的也都開始待不住了。 臨渙關這里不需要祭祀神靈,卻能風調雨順,土地肥沃,年年迎來大豐收,自然而然地就吸引了眾多百姓的到來。 …… 梓桐關 位于臨渙關西南五千里外,依山伴水,景色怡人。 水是淮水,山是剡山。 夜深人靜之時,一只花斑豹沿著山中的崎嶇小道,一路向上疾行,如同一陣狂風席卷而過,眨眼便到了半山腰。 卻見剡山中那一座原本金碧輝煌的山神廟,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堆瓦礫。 花斑豹抽動了一下鼻子,確認四下無人后,隨即便人立而起,搖身化作一個黃袍道人,伸手輕輕一拂,那瓦礫堆便自行向著兩邊分散開來。 黃袍道人低頭看去,只見瓦礫之下白骨累累,還有著一個四分五裂的山神塑像。 “果然是這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