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再次整理筆記2-《抗戰之戰地記者》
第(3/3)頁
這不無疑是班門弄斧嗎?
范文林無奈的嘆了一口氣,又將雙手放在了兩邊太陽穴的位置按了起來,繼續整理著自己的思路。
近代以來,為了保護廣大平民在戰爭中少受損害,在有關戰爭的國際法中,加入了保護平民的條款。
早在民國元年,日本就批準公布了《陸戰法規慣例條約》。
這一條約從國際法的理念出發,規定為減輕戰爭的危害,除直接戰斗外,須盡力避免其他的傷害及殺傷(意指對非戰斗人員的平民及非軍事目標的攻擊)。
民國二十六年10月8日,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在上海發表聲明,其中特別提到日軍對待第三國外交官、僑民及其財產的態度:“對外國官員和公民,他們在交戰中受到傷害或是他們人身財產受到威脅,我們表示最深切的同情。日本軍隊將盡全力尊重與保護第三國公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盡管松井石根在聲明中說得冠冕堂皇,但其所屬日軍各部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毫不顧忌第三國利益,對美英德法蘇等西方國家在華機構、僑民及資產造成極大威脅及損失。
時任日本外務省東亞局局長的石射豬太郎也曾回憶到,淞滬戰役打響后,“就是在軍事行動下,也得特別留意不要損傷各國在華權益,乃是日本政府一向的方針。可是現地的戰斗部隊對外國權益卻不客氣,所以,各國的抗議接踵而至,單單美國就達四百件以上。”
南京淪陷后,日軍士兵不顧國際法的約束,在對中國民眾生命財產造成重大傷害的同時,亦對外人在寧資產實施了嚴重的焚掠暴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日軍在攻占上海前后遭受了來自國際社會的較大壓力,而進軍南京并將其占領是在克服了很多國際阻力后才得以實現的。這使得日本軍方對西方國家特別是英美等國極為反感。
就在淞滬會戰日軍突破膠著狀態開始取得重大勝利之時,九國公約簽字國會議也于民國二十六年10月30日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召開,并在11月3日正式通過了對日本譴責的決議。
日本認定英國是會議幕后的真正推動者,而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芝加哥講話及隨后的對日譴責聲明,也表示了美英在一定程度上的合作。
日本各界抓住此事大作宣傳,嚴厲攻擊美英兩國。
日本內閣大臣甚至在對記者的談話中,對英國進行戰爭威脅,顯示出日本對西方極為強硬的態度。
無疑,這種外交姿態對攻擊南京的日軍來說影響很大。
德國駐日大使迪克森在給德國外交部的報告中表示:“在前線發生的意外事件對日本的國內政策有反作用,這種情況反過來又對前線的決策不斷相互作用,這不會令人感到驚訝。”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苑县|
榆林市|
嘉定区|
沁水县|
信丰县|
安国市|
乌鲁木齐市|
陕西省|
宜宾县|
无锡市|
开平市|
原平市|
咸丰县|
海口市|
阿克陶县|
荥阳市|
宁津县|
宜宾县|
会理县|
蓬安县|
来凤县|
宜都市|
永康市|
北宁市|
静乐县|
体育|
磴口县|
宣化县|
贡嘎县|
瑞安市|
深圳市|
天镇县|
集贤县|
延津县|
那曲县|
库车县|
江油市|
开封市|
宝丰县|
琼海市|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