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很多人都只知道袁院士,但其實這位也是水稻雜交領域重磅級別的人物,長期從事水稻優異基因的挖掘和分子育種研究工作。
在做農學研究的學生眼中,他絕對是繞不開的一個人物。
因為是他在國內早期提出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的概念并對它進行了初步實踐。
"萬院士您好。"陸時羨打了個招呼,隨后切換到大屏幕上的蛋白質結構模型,"我們發現,在特定溫度波動下,NbHSP90蛋白的C端會形成一種全新的α-螺旋結構。這種結構能夠顯著增強與病毒外殼蛋白的結合能力。"
隨后,他調出一段視頻:"這是我們在南江試驗田的實地驗證結果。經過基因編輯的水稻新品種,在連續三年的田間試驗中,對主要水稻病毒的抵抗率達到99.7%,產量提升了約15%。這個品種后來被我們命名為繁縷1號。"
萬劍敏點點頭,表示認可,摘下眼鏡低下頭繼續看擺在桌面的材料。
副組長陳業華院士緊接著問道:"很好,這項技術的推廣應用前景如何?"
"植物抗病毒植物遺傳育種技術最大的優點就是最大程度地激發了植物自生抗病毒免疫能力,不存在大眾認為的對轉基因的風險。“陸時羨很快解釋道:“與此同時,這種品種的作物栽種之后,對于農藥的使用需求是非常小的。這意味著更少的種植成本和更低的生態風險,推廣應用潛力非常巨大。”
很快,另一位專家問到了一個問題:“陸教授,我想問的是,這項技術能否延伸到更多的作物種類?”
此言一出,整個評審組的人都不約而同的抬起頭,這個問題算是問到了關鍵上。
陸時羨似乎早有準備,很快切換畫面:“這是我們在實驗室做的實驗圖像。結果顯示,這項技術具有很好的普適性,在小麥和玉米等作物品種上也有效果。"
"只是由于時間問題,我們無法針對這么多品種設計出新品種并進行田間實驗。"陸時羨繼續說道:"所以我們需要更多同仁們的合作來幫助我們完成后面的工作。"
提問結束后,評審專家們開始翻閱手中的材料,不時點頭。
很快,專家組宣布了評審結果:"經過充分討論,我們認為該項目超額完成了既定目標,在理論創新和技術應用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建議給予優秀評價。"
陸時羨對結果毫不意外,對他而言這個流程更像是例行公事。
走出報告廳,陸時羨看到黎平安已經在等他。
“小陸,干得漂亮!”這個項目由他親手經手推動,黎平安的語氣有些激動:“我已經把這個消息傳上去了,上面對你們實驗室的工作表示了認可,并且明確了公開這個消息的決議。”
看著陸時羨訝異的樣子,黎平安很快解釋道:“沒錯,由于卡脖子事件頻發,現在國家大力支持發揚關鍵科技領域內的自主創新,提振國民自信心,你們的研究項目正當其時。”
“但由于不是軍工領域內的研究,管制的沒有那么嚴格。這幾天你就留在燕京,等著發布會的進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