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采石之役(2)-《十國千嬌》
第(2/3)頁
李處耘不知道,郭紹正與他隔江相望,只不過隔著寬闊的長江和江心洲,二人誰也看不到誰。這里有陸洲存在,江面并不寬闊;但向北望,越過江心洲北頭看長江,便是煙波浩蕩,如同站在海邊一般。
李處耘部水師控制了長江水面,奏報直接渡江傳達和州中軍,郭紹已經知道李處耘在當涂城外大敗南唐軍的事,李處耘部正馬不停蹄進逼采石。
郭紹就在采石對岸的長江邊,但是他現在看不到傳說中的著名渡口,雖然只隔著一條長江,但距離也太遠,脫離了視線……江心兩片陸洲成“刂”字型。
現在郭紹向東面江中觀望,過去就是一片沙灘地……上面光禿禿一片,看起來是陸地,可能沙土太軟、經常漲水,不適合建造房屋和栽種樹木,因此看起來才那么空曠;否則這種好位置的土地,必定被百姓利用起來了。
那片灘地對百姓沒有價值,但軍事上很有用處。可以把船只拉進北頭的沙灘地,以在江心建立一個借力點;船只在沙灘上立足,再憑借打樁等手段,總比在水中要穩定……在搭建浮橋時利用得上。
沙灘地無法阻擋視線,極目眺望過去,又是一片江水;因為被沙灘阻隔,第二道江水也不寬。
繼續向遠處看,便隱隱看得見山坡、樹木甚至村莊,那里就是江心洲。地形并不太平坦的江心洲縱深很大,看不見更遠的地方……但此地的考察地圖有記錄,江心洲過去還有一道江水,對岸就是采石磯。
緩緩流淌的江水,是因這個地方整個江面很寬;卻又分成了三條水路,造成局部江面狹窄……江面窄,江水緩,有深水港;這些因素全部齊備,整個長江下游都難找這么恰當的地方,難怪采石老是發生渡江戰爭。其實不用郭紹琢磨,他也能確定這個地方便于溝通長江兩岸,畢竟古往今來那么多人都從這里渡江,總是有其道理的。
和州方向兩騎飛奔而來,馬蹄聲由遠及近,但郭紹仍然在久久眺望長江。
這時左攸提醒道:“主公,和州有奏報來了。”
郭紹這才回過神來,命人接了奏報,打開一看。郭紹頓時面露笑容,神情也仿佛松了一大口氣:“武昌捷報!”
武昌稟報,周軍西路鎮兵攻占了武昌,正照中軍部署的意圖,繼續向江州進取(九江)。郭紹把奏報拿給左攸和部將們看,氣氛頓時變得熱烈起來,眾人紛紛祝賀。
“江州大城,水上又在南唐軍之手,襄州節度使的人馬沒法攻占此地;湖口又隔著鄱陽湖,沒控制水路就沒法威脅湖口……”郭紹道,“但這些并不要緊,江州和湖口就隔湖相望,離得很近,必然會讓朱令赟(南唐軍鎮南節度使)感到莫大的壓力,給他增援下游制造后顧之憂。”
左攸附和道:“朱令赟前方又有皖口、池州二地層層攔截,他們想到采石磯來挺不容易。”
“得看朱令赟有多大決心。”郭紹道,“其前方兩道防御并不牢固,若南唐軍用心水戰,兩道防線只能起到恐嚇、拖延、預警的作用。湖口是南唐國長江防線的前沿重地,南唐軍水師主力都在鄱陽湖;而皖口新造戰船用料不合規格,船體不夠牢固,水軍缺乏訓練,難敵南唐軍水師主力……池州更差,水軍大部被李處耘調到采石磯了,水面上更無法抵抗南唐軍。
不過湖口軍難以突襲采石就是了;且如王樸所言,朱令赟恐怕沒有那個決心和能耐。”
就在這時,和州方向的大路上又有傳令兵策馬而來。
各地大將的軍報,都是先報到和州中軍軍府;因為外地的信使過來,并不知道郭紹在哪里,但軍府的駐地是固定的。留守中軍的王樸就隨時都知道郭紹去哪兒了。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峰|
莆田市|
广平县|
满洲里市|
建始县|
海晏县|
江源县|
滨海县|
汝阳县|
中江县|
泾阳县|
陇西县|
康平县|
陈巴尔虎旗|
宜都市|
天台县|
芦溪县|
乐陵市|
库伦旗|
青铜峡市|
镇沅|
金阳县|
阿城市|
霍城县|
宿松县|
克山县|
始兴县|
嵊州市|
类乌齐县|
济源市|
怀仁县|
蒙自县|
肇东市|
加查县|
平顺县|
竹山县|
资阳市|
吕梁市|
兴和县|
苗栗市|
新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