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試科舉之制,至少將在今后不短的幾年內發揮效用。” “伯圭(張亥的字)” “自我下蘇州府來幾月,你我配合默契,也算是相交莫逆,有些事,有些門道,我不想瞞著你。” 聽著這話,張亥的精神更加緊張起來。 不知為何,他突然覺著今日來找道衍是個錯誤的決定。 因為聽他這口氣,全不像是在幫他解決困難。 而是要將他推架到火堆上烤。 盤撥著手中的佛珠,道衍話有深意,繼續剖析道:“上月朝廷中發生的事,汝當有所耳聞。” “太子殿下仁厚,不愿不教而誅,陟罰臧否,都希望依律而裁斷。” “如今你都已探聽到別處的科舉舞弊,身籍頂替之事,朝堂之上,太子殿下,豈能不知曉?” “為何此事仍未有朝廷的條陳或公文下發?” “無他,只是太子殿下在考察朝野各地的布政使司及提刑按察使司的主官,是否能領會朝廷依律裁斷,依法治國之深意。” “縱使你提了奏書呈上去,最終也將被打回到布政使司。” “太子殿下就是要各地布政司,此甚至是各地知府,縣令直接裁斷此事。” 聽著道衍的分析,張亥不由得驚呼出聲。 “直接裁斷?” “怎么裁,誰敢裁?” “激起讀書人的聯名上書和游行抗議都算是輕的。” “事關太子殿下的清譽,朝堂諸公都看著。” “若是一個處置不當,就有可能引得淮西勛貴們的集體敵視,辦的好了,浙東黨也會雞蛋里挑骨頭,暗地里給使絆子。” “甚至還會招致陛下的清算。” “此等代價,誰愿出頭?誰敢出頭? 道衍并不寬慰他,甚至還火上澆油的補充了一句:“知府大人還忘了一事,能夠使出這等舞弊手段頂替升級的,蓋莫不是豪族鄉紳。” “按大明律,頂替升級者,雙方皆要革除功名,懲處論罪。”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