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形式和方法多種多樣。
但本質上在雙方的底線范圍之內進行對等的權利對等交換,求同存異。
朱標想要借李善長之口達成訴求,就得允許他在當自己的口替中摻雜私貨。
否則,否定了李善長的建議,就相當于堵住了自己的話門。
人心有私。
朱標的確能替換一個更順心意的人,卻也要背負此人被百官套上奸臣小人的可能,以及自己身為太子傾小人寵奸佞的名聲。
所以,什么事都有個限度。
權力的權威需要下面人代之踐行實施。
那就得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他們的需求,而當他們的需求或者說胃口,超過了為君者的底線時,就需要找一個恰當的理由,給所有妄圖進步的后來者,替代者找到一個君臣之間還能夠繼續相宜的遮羞布。
讓他們能告慰自己,天家還是守規矩的。
是下面的人僭越,遂自取滅亡。
然后繼續為皇家賣命。
以上,幾乎就是皇權強盛時,皇權與朝臣之間一貫的政治運轉準繩。
朝臣得到了他們想要的舉薦制的后門。
留足了人情世故的基本盤。
而朱標也達成了自己轉移應天府讀書人矛盾的目的,并為朝臣的人情世故設置了他們所能接受的規則限制——考試。
當所有人的進步都必須有真才實學,并且經歷過科舉這一形式的考核后,所謂的人情舉薦,終有一日還是會被慢慢規范的。
朝臣們也明白朱標的底線。
這是他最大的寬宥了。
能溫水煮青蛙,福澤他們這一代也就夠了,至于后來人,自然有后來人的方法。
如果沒有,那也是他們無能,與自己何干?
“諸卿還有本奏否?”
隨著大朝會繼續,科舉之后一項項收尾的進程,朝野上下日常的錢糧鹽鐵,兵卒稅收的運轉,以及田畝清丈事宜的預備,整個朝會也在高效運轉了一個多時辰后迎來了帷幕。
朱標照例的詢問了一句。
實際就是昭示著大朝會結束示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