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南北之戰-《歷史遺忘的角落》
第(1/3)頁
第六部 仁者有敵
第一章 南北之戰
大秦天王苻堅,先后攻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北方割據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前秦疆域東起今朝鮮半島東海岸,西至今帕米爾高原,北達今貝加爾湖北畔,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北方,達到了強盛的頂峰。
然而,在苻堅心里,還有一樁心事未了。那就是,處于東南一角的東晉一天不被征服,大秦天王就只是北方的天王,不是全國至尊。人生得意須盡顯,實力不彰顯,猶如錦衣夜行。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就連“靜”字里面,也藏著一個“爭”字,人生在世,不過名利二字,強如苻堅也不能免俗。
373年,前秦軍攻占了東晉的梁、益二州,即今天的陜西漢中和四川成都,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
兩年后,苻堅派其子苻丕和前燕投降的慕容垂,率軍十余萬攻東晉軍事重鎮襄陽。
守衛襄陽的東晉守將叫朱序。名字很熟?對,就是前文所敘過的,桓溫北伐,在林渚(今河南新鄭縣東北)一戰擊敗前燕軍表現出色的先鋒大將。
襄陽,東晉門戶,地勢險要,朱序率軍死守,甚至多次主動出城作戰,屢敗前秦軍。
城被圍,能堅持一年已是很罕見。一年后,朱序部將開城降秦,朱序被擒。苻堅愛其才,重用之,這也為自己的敗亡留下了禍根。
襄陽城破,苻堅雄心勃勃,征服偏安江南的東晉的時機到了。然而,根據波克定理—只有在爭辯中才能誕生最好的主意和決定,還是征求一下群臣的意見吧。以下是大秦南征討論會會議記錄:
時間:382年
地點:長安,太極殿
主持人:大秦天王苻堅,44歲
苻堅:現在出兵東晉統一南北的條件已成熟,根據有二,一是北方已定;二是兵精糧多。粗略估計了一下,受我們調遣的軍隊共有約97萬。
太子左衛偕大臣石越:不可,一是依星象之見,今年不宜南下。二是晉有長江天險,漢人們又視司馬氏為正統,民心所向,故不可輕舉妄動,不如先固守國力,靜待其變。
苻堅: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廢話。星象之事你也這么信?至于長江天險嘛,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三國時的吳王孫皓,哪個不是擁有長江天險,最后還不是被攻滅?咱們這97萬大軍,每人把馬鞭投到長江,都能使其斷流。
秘書監朱彤:我同意皇帝的意見(緊跟領導,最領會領導意圖的永遠是領導的秘書)。
苻融(苻堅弟弟):石越說得對,一是從星象看,南征不符合天意不順;二是晉雖偏南東南,但上下安和沒有內亂,也沒向我們挑釁的行為,無機可乘也師出無名;三,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多年征戰,剛完成北方的統一,士卒疲憊,人民厭戰。再說,我們完成的統一僅是形式上的統一,被征服的鮮卑、羌、羯等貴族也未必就誠心臣服咱,南征應緩圖。
苻堅:你說得跟石越差不多。
苻融:我們的意見皇上可以不聽,難道連丞相王猛臨終不可圖晉的遺言也忘了嗎?應提防投降的鮮卑、氐族等貴族,而對東晉不可輕易動武。
苻堅一愣,王猛的臨終遺言立即回響于腦海:“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終。所以,古來明君圣王深知創業守成之不易,無不戰戰兢兢,如臨深淵。”
“晉朝雖然僻處江南,但為華夏正統,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萬不可圖滅晉朝。鮮卑、西羌降伏貴族賊心不死,是我國的仇敵,遲早要成為禍害,應逐漸鏟除他們,以利于國家。”
苻堅若有所思片刻,撇了撇嘴:算了,討論會結束,我自有決斷。
會后,苻堅又征詢愛妾張夫人、太子苻宏的意見,二人皆不同意伐晉。
苻堅對群臣非常失望,自己三十年來精勤治國,已擁兵近百萬,而東南還存在著一個所謂華夏正統的東晉政權,為什么不能乘統一北方的勝勢而一舉蕩平南方呢?
微斯人,吾誰與歸!
苻堅正感嘆知音難尋時,“知音”自找上門了,而且,一來就來了兩個。是誰?兩個投降者。
一個是慕容鮮卑的慕容垂。前文已敘過,慕容垂當世豪杰,要不是被前燕貴族妒忌排擠,他也不會輕易投降。第二個人是姚萇,羌帥。
羌,是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地區的陜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稱。中國發現的甲骨文中,唯一一個關于氏族稱號的文字,即“羌”,是中國人類族號最早的記載。
《說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 姜、羌二字本一字之分化,甲骨文中也經常互用,姜、羌均像頭戴羊角頭飾之人,代表以羊為圖騰的我國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
姚萇,羌族首領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姚襄之弟。姚萇跟隨姚襄四處出兵,在軍旅生涯中鍛煉出一定的實戰能力。時前秦強大,稱霸關中,357年,姚襄謀取關中失敗,被前秦所殺,姚萇只好率姚襄余眾投降前秦。苻堅奪權自任大秦天王后,任命姚萇為揚武將軍。
慕容垂、姚萇投降前秦的方式雖然不同,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非自愿投降。二人都希望苻堅伐晉,動機非常好分析:如果伐晉成功,實施仁政的苻堅肯定不會虧待他們。如果伐晉失敗,更是二人所期望,那樣二人可以趁機復國。
當一個男人決定干一件大事,家人、親人全反對而僅有酒肉朋友支持時,就要慎重了,特別是中年男人,一旦邁出錯誤的一步,留給自己糾錯的時間都所剩無幾。而此時的苻堅,被雄心沖昏了頭腦,見鮮卑、羌二族貴族支持自己,下定了南征的決心。
其實,老王認為,無論慕容垂和姚萇是否支持,44歲的苻堅仍會堅持圓一下登上整個華夏至尊寶座之夢的,在人均壽命僅40歲左右的魏晉南北朝,他等不起。二人的支持,僅是苻堅自我構架的內在心理支撐和外在借口而已。
383年5月,大秦天王苻堅頒布動員令:一是悉征國內公私馬匹;二是平民10個男丁中抽1人參軍入伍;三是門第較高的良家子弟,年20歲以下有材勇者,直接招入御林軍封為軍官(皆拜羽林郎)。為國出征參軍還得看門第,可見古代的平民子弟想出頭有多難。
兵雖多,但比起統一北方時將帥班子的豪華陣容,這次的指揮系統卻遜色很多。
丞相王猛(諸葛亮)已經去世。車騎大將軍鄧羌(關羽)也于4年前即379年去世。右大將軍楊安(馬超),也早已去世。驍騎將軍呂光(趙子龍)?4個月前被苻堅派去西征西域去了。這一去就沒回來,肥水之戰后他順勢在西域創建了一個新的帝國-后涼。本次出征的名將,只剩暮年的張蠔(張飛),和衛軍將軍、荊州刺史梁成(馮習或張南)。
一樣的丞相(諸葛亮/王猛)不同意攻打定都南京的政權(東吳/東晉),一樣的將星隕落或外派(關羽、馬超、趙云/鄧羌、楊安、呂光),劉備在與東吳夷陵之戰中敗死的教訓……但凡苻堅研究點歷史比較學的話,還會不會發動這場不詳的戰爭?
歷史比較學?那個學術大咖著作中的名詞?沒有,老王自己創的。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楊駿/曹爽、司馬瑋/韋昌輝、檀道濟/岳飛、爾朱榮/朱溫、高歡/曹操;二世而亡的王朝+超強帝國/秦+漢/隋+唐/;三國分晉(韓趙魏)/三國歸晉(魏蜀吳)……
不管怎么說,前秦一支龐大的南征部隊迅速組建起來。這支部隊共有90余萬人,組成成分十分復雜。有苻堅的氐族人,也有漢、鮮卑、羯、羌等北方各民族的青壯年,可謂一支多民族聯軍。
南征隊組建完畢后,苻堅下達了全面進攻東晉的命令。
383年8月,苻堅親率90萬多族聯軍從長安出發南下,其中步兵60萬、騎兵27萬、皇宮禁軍(羽林郎)3萬。同時,苻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軍7萬,從巴蜀長江順流東下,欲效仿西晉滅東吳之戰,造成水陸并進之勢,會攻東晉首都建康。
人一上萬,無邊無沿。這支90余萬人的遠征軍可謂氣勢磅礴,從長安向南的大路上,步兵、騎兵、車輛、馬匹、輜重,煙塵滾滾,旗鼓相望,隊伍浩浩蕩蕩,綿延千里長。苻堅豪氣頓生: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
383年9月,遠征軍主力到達河南項城,也就是后世袁世凱的老家;巴蜀的水軍也正沿江順流東下,一部分部隊從黃河北到達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徐州市,兵鋒直指江南。
消息傳到東晉首都建康,整個朝野上下被恐慌氣氛所籠罩,晉孝武帝司馬曜和眾大臣更是驚慌失措,畢竟,不用說是近百萬大軍,就是百萬只蝗蟲飛過來,也夠南方受的。
誰也不想江南陷落于異族之手,如何對抗苻堅的這97萬大軍?誰來領導抵抗?家貧思賢妻,國難思良將。大敵當前,東晉君臣不約而同的想到了一個人。
謝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時任東晉尚書仆射兼中書令,算是當朝宰輔。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二門第,在東晉堪稱top2,加上庾、桓兩家,并稱東晉四大門閥。
史籍中通常描述,謝安年輕時,與大書法家、瑯玡王氏的王羲之是好朋友,二人經常縱情于會稽東山,吟詩作對,不指點江山,只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眾人皆以其為大才。
與晉很多知識分子一樣,謝安頗具“魏晉風度”,他寧愿隱居在東山,不愿投身官場。有人舉薦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炒了官府的魷魚。當時在東晉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么辦?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珠穆沁旗|
永川市|
南陵县|
商水县|
会同县|
武冈市|
石城县|
两当县|
安图县|
双桥区|
上饶县|
自贡市|
图木舒克市|
治多县|
寿光市|
林芝县|
卢龙县|
阿拉善右旗|
怀化市|
万盛区|
元谋县|
行唐县|
东辽县|
饶平县|
新宁县|
新民市|
图们市|
宁津县|
莱阳市|
永清县|
象山县|
迭部县|
临海市|
大姚县|
伊春市|
宁化县|
观塘区|
绥阳县|
京山县|
甘肃省|
留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