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一章 東西魏對峙-《歷史遺忘的角落》


    第(1/3)頁

    第十三部    關隴承天運

    第一章    東西魏對峙

    北魏中后期,堪稱梟雄孵化器,在北方六鎮(zhèn)與洛陽鮮卑貴族矛盾的催化下,孵化出爾朱榮、葛榮、高歡、賀拔岳、侯莫陳悅、宇文泰、侯景等等一大幫梟雄。在這些梟雄們的激烈互撕碰撞之下,北方的龐然大物北魏帝國最終被分裂為東魏、西魏。

    具體分裂過程前文已述,可用“一起義、一收編、一整合、一逃亡”來簡要描述,再來復習回顧一下:

    一起義。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后,洛陽鮮卑貴族逐漸漢化,被鄙視的北方六鎮(zhèn)粗人為打破上升天花板,揭竿而起。起義者葛榮等被爾朱榮鎮(zhèn)壓,葛榮手下之一的高歡被爾朱榮收編并成為其心腹,另一手下宇文泰則成了爾朱榮部下賀拔岳的心腹,初始等級,高歡要勝于宇文泰。

    一收編。高歡通過收編葛榮殘部,實力飛躍,讓爾朱榮也感嘆將來有一個能取代自己的也是高歡。果不其然,爾朱榮被北魏孝莊帝所殺后,高歡擊敗了想強行挑大梁的爾朱兆,掌握了北魏的控制權。

    一整合。面對全國大起義,爾朱榮親自鎮(zhèn)壓葛榮,對關中的起義則派出討伐隊,賀拔岳由此威震關中。為消除關中賀拔岳勢力,高歡利用反間計,攛掇侯莫陳悅干掉了賀拔岳。賀拔岳手下宇文泰,又在關隴諸將士支持了干掉侯莫陳悅,完成了關隴地區(qū)的整合工作,搖身一變,成了關中一哥。

    一逃亡。北魏孝武帝元修不甘受高歡擺布,環(huán)顧天下,只有關中的宇文泰可以依靠,于是連夜帶著宗室家眷們逃往關中投奔。宇文泰熱情的接待了元修,意圖挾天子以令諸侯,結果發(fā)現這小子不太好控制,就宰掉改立元寶炬為帝,這就是西魏。

    高歡控制北魏朝政,現在北魏西邊的“西魏”獨立了,那高歡的北魏就只剩“東”魏了。東魏是鮮卑化的漢人高歡所建,西魏則是漢化的鮮卑人宇文泰所建,挺有意思。

    這就是龐大的北方帝國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魏的簡要過程。

    西魏,由宇文泰擁魏孝武帝元修而立(后改立元寶炬),定都長安,管轄今湖北襄樊以北﹑河南洛陽以西,原北魏統(tǒng)治的西部地區(qū)

    西魏立國后,形勢極為險峻。其時,天下三分,東有東魏高歡大軍壓境,南有漢人政權梁(梁取代齊),不時北上攻城掠地。

    尤其是東魏梟雄高歡,為證明自己是北魏正統(tǒng),同時為統(tǒng)一北方,急欲將西魏扼殺于襁褓之中。而東、西魏立國之初,雙方力量對比確實較為懸殊。

    東魏,地廣國富,地處華北平原黃金地段,還有晉陽這樣的國際大都市,人口逾二千萬,高歡能調動的軍隊不下二十萬。

    地處西北的西魏,地盤雖不小,可核心地區(qū)多年飽受戰(zhàn)火摧殘,管轄人口不滿千萬,宇文泰直接掌握的軍隊不過三萬余人。但是,宇文泰也有一個高歡所沒有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那就是,他控制了北中國核心戰(zhàn)略要地--關中。

    關中之名,始于戰(zhàn)國時期,其具體范圍有多種說法:

    一指在函谷關和大震關之間的地區(qū)。函谷關在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大震關在今陜西隴縣西北,甘肅清水縣東隴山東坡。

    二指居于函谷關東,大散關西,蕭關北和武關南四關之中部的地區(qū)。大散關在今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蕭關在今寧夏固原縣東南,武關在今陜西省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岸。

    函谷關、大散關、蕭關、武關,古代并稱為“秦之四塞”。

    不管有幾種說法,關中的大體位置就在秦嶺以北,黃龍山、橋山以南,潼關以西,寶雞市以東的渭河流域地區(qū)。

    這里,有數十萬年前的藍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炎帝、黃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此處。

    關中平原不僅是中國古代黃河文化的中心,當之無愧的中華文明搖籃,也是整個亞洲最重要的人類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關中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渭、涇、灃、澇、潏、滈、浐、灞八水),氣候溫和。《史記》中稱其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

    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陜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名副其實的中華戰(zhàn)略cbd。

    先后在關中建都的朝代或國家,名單很長:西周、秦、西漢、新(王莽)、東漢(末年)、西晉、前越、前秦、后秦、大夏……

    西漢時,張良曾對關中地區(qū)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做過一番精辟的闡述:“關中左淆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灣維天下,酉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翻譯成白話文,主要意思是:關中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又有附近巴蜀地區(qū)農業(yè)和西北畜牧業(yè)的支持,經濟發(fā)達。它四周為秦嶺、北山山系及黃河所環(huán)繞,北有蕭關,西南有散關,東南有武關,東有函谷關等,形成一個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特殊有利位置。從地勢上看,關中又位于黃河上游,和平時期可保安定發(fā)展,若想對關東用兵,可順黃河而下,定能勢如破竹。

    正是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助秦滅了東方六國,完成統(tǒng)一,也才有了今天雄立于世界東方的團結強盛的中華民族。

    楚漢爭雄時,蕭何坐鎮(zhèn)關中,為劉邦源源不斷的提供物資、兵源,一舉奠定了西漢的百年基業(yè)。

    要想對關中的地理、人文有個更深的了解,建議大家看一下曾在央視紀錄頻道上演過的,由陜西省委宣傳部主辦拍攝的大型紀錄片《大秦嶺》。此片老王全看完了,感觸頗深。

    宇文泰的西魏相比高歡的東魏,雖然人口少、兵力弱,可由于占據關中地區(qū)這處戰(zhàn)略要地,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雙方實力的差距。西魏,只要每年冬天搗毀雙方邊境黃河上的堅冰,東魏就很難攻過來。

    于是,跟查干湖冬捕隊一樣,西魏每年冬天烏央烏央的一堆人聚集在黃河邊,任務只有一個—搗冰。

    東、西魏分立之初,高歡心里是極其不爽的。宇文泰當年只是自己的平級的賀拔岳的小跟班,如今收容了個逃跑的皇帝,就想與自己平起平坐,不聽“中央”指揮,必須教育整頓一下。

    高歡自恃兵力多,年年主動進攻西魏。雙方一共發(fā)生了五次大戰(zhàn),分別是:小關之戰(zhàn)、沙苑之戰(zhàn)、河橋之戰(zhàn)、邙山大戰(zhàn)、玉璧之戰(zhàn),每戰(zhàn)均精彩紛呈。本章先介紹前三戰(zhàn)。

    一.小關之戰(zhàn),集中兵力、蛇打七寸的典范。

    536年12月,高歡督3路軍進攻西魏:一路由猛將高敖曹掛帥,攻上洛(今陜西商縣)。二路由大都督竇泰為主,率軍攻潼關。高歡則親率中軍進駐于蒲阪關。

    蒲阪關,前文已多次提到,過了蒲阪關,就是長安的門戶――潼關。高歡的目的不言而喻。三路大軍中,攻擊潼關的竇泰是主攻,其余兩路都是為竇泰助攻。

    竇泰,名字起的挺霸氣,然并非世出名將,高歡為何把主攻部隊交給他?因為,竇泰的妻子是婁氏,婁氏有個姐姐,叫婁昭君,對,就是高歡妻子。

    把主攻的任務交給連襟,高歡放心。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武县| 宜黄县| 高台县| 蛟河市| 塔城市| 宁明县| 沅陵县| 蓝田县| 彭州市| 井陉县| 溆浦县| 洱源县| 克拉玛依市| 格尔木市| 那坡县| 松潘县| 新田县| 波密县| 舞钢市| 乌什县| 银川市| 博湖县| 宁国市| 迭部县| 牙克石市| 镶黄旗| 界首市| 永德县| 舟曲县| 宝山区| 洛宁县| 金寨县| 锡林浩特市| 娄烦县| 慈溪市| 栾城县| 江孜县| 宜君县| 丹巴县| 叙永县| 武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