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927、楓橋古鎮-《人生流浪》


    第(3/3)頁

    楓橋,去閶門七里。《豹隱紀談》云舊作封橋。王郇公居吳時,書張繼詩,刻石作“楓”宇,相承至今。天平寺藏經多唐人書,背有“封橋常住”四字朱印。知府吳潛至寺,賦詩云“借問封橋橋畔人”,筆史言之,潛不肯改,信有據也。翁逢龍亦有詩,且云寺有藏經,題“至和三年曹文迺所寫,施封橋寺”。作“楓”者非。熊嘗見佛書,曹氏所寫,益可信云。    其實,在蘇州古地名中,歧文異字是常見的現象。據《吳郡圖經續記》、《吳郡志》載,“閶門”又作“昌門”,“匠門”又作“將門”,“葑門”又“封門”,都是信手拈來的實例。“楓橋”與“封橋”,大概也只是正稱和俗稱之別。

    楓橋是蘇州有名的古跡,始建年代不詳。當年張繼夜泊時所見的唐代古橋早已不存,現在的這座半圓形單孔石橋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建的。橋長三十九點六米,寬五點二七米,跨度十米,東堍與鐵鈴關相連。寒山寺外的《楓橋夜泊》石碑,依然如故,依然安在。游人可乘坐畫舫,穿行橋洞,在水上飽覽古橋、古關、古鎮、古剎的清幽景色,領略《楓橋夜泊》的意境。

    鐵鈴關,又稱楓橋敵樓,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巡撫御史尚維持為抵御倭寇而建。據方志記載,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倭寇燒閶閻門楓橋一帶,“焚掠殆遍”,“積蓄纖悉無遺”。一年后,倭寇又自滸墅關竄犯楓橋。經蘇州軍民英勇奮戰,終于全殲寇賊。明人鄭若曾在《楓橋險要說》中記載:“天下財貨莫盛于蘇州,蘇州財貨莫盛于閶門。倭寇垂涎,往事可鑒。楓橋北近射讀、長蕩,南通齾塘、太湖。寇之所熱中者,城內十一,而此地十九。”為了加強金閶一帶的防衛,楓橋敵樓拔地而起,“方廣周十三丈有奇,高三丈六尺有奇,下壘石為基,四面瓷磚,中為三層,上覆以瓦,旁置多孔,發矢石銃炮”。平時可以登高僚望,巡視戒備,戰時可以舉煙報警,藏軍固守,與關前的河道、橋梁構成一道扼守蘇州城西的重要軍事屏障。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關樓重修。次年,巡撫陶渤將其改建為文昌閣,以昌文運。現在鐵鈴關上的樓閣是1987年重建的,但下部基臺仍是明清故物。當年與楓橋敵樓同時建造的還有葑門敵樓和木瀆敵樓,葑門敵樓早己廢毀,木瀆樓的殘基也于五十年代拆除。因此,鐵鈴關就成為蘇州惟一保存較為完好的抗倭關樓遺跡。

    鐵鈴關與楓橋相連,橋蘊姑蘇水鄉之秀,樓顯古道關隘之雄,剛柔兼濟,堪稱江南絕景。清人吳照《寒山寺題壁》詩云:

    漠漠云低水國天,吳江風景劇可憐。

    鐵鈴關外煙如畫,人立楓橋數客船。

    江村橋在寒山寺前,與楓橋南北相對,同臥楓江。河對岸就是昔日有名的西塘,舊有法華庵、聽鐘橋、漁隱小圃等勝跡,曾是文人詩酒留連的地方。

    現存花崗石單孔石橋系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重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橋長三十八點七米,寬三米,跨度七點四米。置身橋上,寒山寺的殿堂樓閣、泉石花木歷歷在目;漫步對岸,透過橋洞可見寺院照墻,古橋寶剎,構成一幅絕妙的圖畫。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绵竹市| 玉林市| 凤冈县| 嘉义县| 舟山市| 巩义市| 房产| 卢湾区| 宁陕县| 赤峰市| 当阳市| 北京市| 铁岭市| 西峡县| 西安市| 永吉县| 如东县| 建德市| 登封市| 阿克苏市| 泗洪县| 浦东新区| 江油市| 连云港市| 中超| 麻栗坡县| 贺州市| 舒城县| 顺义区| 遂宁市| 龙海市| 新巴尔虎左旗| 平乐县| 南乐县| 滨州市| 枣强县| 象州县| 察哈| 新津县| 天长市| 洪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