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此刻,陳岳手下這總計三萬余臺機器人之中,已經被劃分為九個大類,總計兩百余種機器人。 其中有一些種類說是機器人,其實已經開始向著機械的方向演化了,譬如專用的礦山機器人,它們的模樣便有些類似地球上的挖掘機。 它們自帶加熱和破碎功能,可以很方便的融化固態氧或者冰托林,又或者將鐵礦石、銅礦石等破碎掉,然后開采出來。 又或者運輸機器人。它們的樣式則有些類似地球上的卡車,身上有一個大大的車斗,可以運輸大量的燃料或者礦石。 當然它們都是智能化的,可以直接被陳岳控制。正因如此,陳岳仍舊習慣性的稱呼它們為機器人。 除此之外,用于電廠的,用于鋼鐵廠的,金屬加工廠的,在這些工廠之中,陳岳也開發了專用型號的機器人以維持它們的運轉。 這些機器人功能極為單一,譬如某一種用于電廠的機器人,功能便只有一項,那便是清理殘渣并運走,其余的什么都不會干。但正因為功能單一,在這專門的一項工作上,它的效率才更高。 此刻,最初降臨之時所建造的那些簡陋的工廠和機器早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光榮退休了。 產業升級不可能一蹴而就,生產工具的性能也不可能短時間內暴漲。它們必須要通過不斷的迭代,一點一點的緩慢提升。 就像那些發電機,一開始僅有200kw的裝機容量,但后來不久就提升到了250kw,再后來提升到了1000kw,一直到現在的1萬kw。 總裝機容量直線上升,單位能源消耗量則直線下降。 鋼鐵廠也是如此。一開始只有一臺通用高爐,能耗高效率低,后來慢慢提升,到了現在,陳岳手中總計有了50余座各型號高爐,生產效率大大提升。 此刻,陳岳的工業區早已經鳥槍換炮,各類機械也不再是直接露天作業。出于對更高品質的追求,陳岳終于為它們蓋了廠房,讓它們搬到了房子里。 新的工業區仍舊以發電廠為核心——此刻它的總裝機容量已經高達30萬kw,由30臺單臺1萬kw的發電機構成。 不是陳岳無法造出更大容量的發電機,而是,電力這玩意兒又不好儲存,從來都是發多少用多少。而整體耗電量會有波動,無法維持穩定。 將發電機設置為單臺1萬kw容量,陳岳便可以方便的調整發電量。用電多了,就多開幾臺,用電少了,就少開幾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