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提高q值的意義無需多言,這是核聚變反應堆產出能量的基礎。這一方面,陳岳通過更多的降低能耗、提升控制精準度、核聚變的完全度、提升設備精度等幾個大的方面來展開研究。 其中每一個方面,都會涉及到少則幾十個,多則上百個的研究項目。而每一個項目又會由一個或者多個專門的研究機構來進行研究。 僅僅這一個研究方向,便牽扯到了數百個大型研究機構。這些大型研究機構,又牽扯到了更多的上游的機械廠、發電廠、鑄造廠、冶金廠、芯片廠、運輸線路等等。 這樣龐大的工程,如果不是陳岳這種模式,換做人類文明來做,不知道要多出多少倍的損耗。 提升點火時間長度的研究同樣重要。它涉及到核聚變反應堆的穩定性。陳岳可不希望某一天,自己乘坐的一艘飛船聚變著聚變著,然后忽然間熄了火,再也打不著了。 在星系環境內還好一點,畢竟這里能較為容易得獲取到補給。如果在星系之外的恒星際空間里,那里可能周邊數光年范圍都沒有一丁點宏觀物質,到那種情況才算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走投無路了。 這一點主要通過更先進的鋰合金材料,以及氚自持技術和等離子體穩定性研究來進行提升。這同樣涉及到了眾多研究機構。 整體裝機容量這一點涉及到反應堆的規模。很顯然,越大的飛船需要的整體容量越高。 小型化方面就不用說了,就像此刻陳岳所造的這座占地數百萬平米的核聚變電站,多大的飛船都不可能有這么多空間啊。 這四個研究方向牽扯到了目前陳岳科技體系的方方面面,陳岳必須要統合整個科學體系,一同發力,同步推進,才能最終推動研究的進展。 以整個木星系統所有規模以上衛星為資源來源,陳岳竭盡全力的推動著科學這輛沉重的大車緩慢前進。 時間慢慢的流逝著,在開始研究的第七十年的時候,第二座具備實用價值的核聚變發電站投產運行,開始并網發電。 比起第一座核聚變電站,它的占地面積小了一半,能量產出則高出了足足十倍,能耗則降到了原來的三分之一。 在當前階段,核聚變電站相比起核裂變電站來說,還是不具備任何優勢的。它的整體效率,大約和普通的火力發電站持平。 但仍舊是那句話,火力發電站的上限便在這里,技術再高都無法突破極限。聚變發電站現在水平雖然和你持平,但上限不知道高了幾千萬倍。 第(1/3)頁